三阴交配合神门穴加减治疗失眠40例
2009-04-05
(大安市安广二院,吉林 大安 131302)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以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为主症。既是一个独立疾病,亦是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笔者于临床采用针刺三阴交配合神门穴加减治疗本病4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我院2004~2008年门诊患者,男1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年。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并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1]。(1)主诉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2)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不能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3)日夜专注于睡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4)睡眠量(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职业功能。
2 治疗方法
主穴:三阴交,神门。配穴:气虚加足三里,肝气郁结加太冲,肾虚加太溪,痰盛加丰隆,寒凝者加灸气海和关元,顽固难治者加心俞、脾俞。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寒证用补法。采用迎随补泻或捻转补泻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施针部位,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的失眠症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2个疗程,痊愈24例,占60%;显效12例,占30%;有效2例,占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为主,并和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人体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阳气由动转静时,即为入睡状态;反之,阳气由静转动时,即为清醒状态。这种有规律的清醒和睡眠状态的转换,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的发生。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3]明确提出了“寐本乎阴”的概念。神的功能是以“阴”这一类的生命物质做基础的。血者,阴之类也,随气上下内外而行而濡润周身。心神只有在得到血液滋养的情况下才能安于舍宅之内,人体才能获得正常睡眠。肝脾肾脏,属阴,对血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发挥着重要影响,对心神安定与否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乃神明之府,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中心。神门,犹神气游行出入之门户而得名,属手少阴心经,又为心经的俞穴和原穴。《素问·咳论》篇中说:“治脏者,治其俞。”[4]且原穴具有能补能泻,阴阳双调的特殊沟通作用。所以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均可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取之以为主穴。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腧穴,因其是足三阴经的会穴而得名。对于肝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疾病,均可起到调理作用。故与神门相须而行,其作用相得益彰。
[1]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S].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86.
[3]陈灏珠.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6.
[4]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