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21例诊治分析

2009-04-05李明忠蒋雪峰邓世红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格列卫核分裂胃肠道

邓 清,田 夫,李明忠,蒋雪峰,邓世红,罗 飞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Ⅲ科,湖北 荆州 434000)

胃肠道间质瘤21例诊治分析

邓 清,田 夫,李明忠,蒋雪峰,邓世红,罗 飞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Ⅲ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0.5%,CD34阳性率80.9%。按Fletcher等提出的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者2例、低风险者6例、中风险者9例和高风险者4例。中风险者和高风险者有61.5%的复发转移率。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来源肿瘤,是指源于胃肠道除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外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过表达c-KIT(CD117)和CD34的间叶源性肿瘤[1]。现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GIST的2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8岁~74岁,平均年龄54岁。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7例,大肠2例。本组病例均有临床症状,首发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块8例,消化道出血9例,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6例。

1.2辅助检查本组病例中胃镜检查13例,10例考虑为胃肿瘤占位,发现4例溃疡;结肠镜检5例,发现腔内肿块2例;14例行消化道造影,4例小肠占位,3例考虑腔外肿块压迫;CT检查15例, 均发现肿块(100% ),其中发现胃、肠内占位13例,胃肠外占位2例,B超检查11例,发现小肠或腹腔占位9例。

1.3治疗及转归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为:胃11例中6例行楔形切除术,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全胃切除术;十二指肠1例行局部切除,小肠7例均行肿瘤肠段局部切除术;大肠2例中1例行结肠部分切除,1例行直肠肿块切除术。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恢复均满意。

1.4免疫组化结果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患者CD117阳性率为19(90.5%),CD34阳性率为17(80.9%)。1例S-100蛋白为阴性(1/21),7例SMA为阳性(7/21),desmin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

1.5术后病理分级参考Fletcher等[2]提出的风险分级标准将GIST分为极低风险:肿瘤直径≤2cm,核分裂象lt;5/50HPF;低风险:肿瘤直径gt;2~5cm,核分裂象lt;5/50 HPF;中风险:肿瘤直径lt;5cm,核分裂象gt;5~10/50 HPF或肿瘤直径gt;5~10cm,核分裂象lt;5/50HPF;高风险:肿瘤直径gt;10cm、任何核分裂象或核分裂象gt;10/50HPF、任何大小的肿瘤。本组极低风险者2例、低风险者6例、中风险者9例和高风险者4例。

1.6随访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3~66个月,中位生存期27.3个月。随访的极低风险与低风险者术后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中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均行随访,其中有8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有4例死亡。复发、转移时间为4~21个月。

2 讨论

GIST是一种独立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是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排列,具有多向分化性,可向平滑肌、神经分化或不定向分化。免疫组化发现GIST的肌源性特异标志物结合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神经源性特异标志物S-100蛋白的表达较低,而CD34、CD117的表达较高,其中CD117更为敏感,在GIST的表达非常高[3]。CD117是III型酪氨酸的激酶生长因子受体,且不受良恶性质及发生部位的影响,亦不受复杂多样的细胞形态排列结构及生长方式的影响。并且其阳性表达却从不现于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中。因此目前已成为众多学者认可的诊断GIST最为敏感的特异性“金标准”。CD34是一种骨髓干细胞抗原,在GIST中亦有较高的表达,但它亦可见于肌源性肿瘤和胃肠壁非瘤性平滑肌细胞。

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症状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与肠壁的关系等生长状态有关,可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贫血、慢性营养不良等。本组病例中以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不适(6例)、腹部肿块(8例)等症状及体征而就诊。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造影是最基本的术前检查,B超、腹部CT、MRI检查对判断肿瘤大小、部位有一定价值,但均不能做确诊。GIST的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合。本组资料显示, GIST肿瘤多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结果表明: 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0.5%、80.9%。而SMA阳性率仅为33.3%,Desmin与S-100蛋白阳性率均极低,符合GIST免疫组化表达的特征。这些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只能用于对GIST的确诊,而无法判断其良恶性。GIST的组织学恶性指标以参考Fletcher等提出的风险分级标准来判断。本组资料表明:21例GIST患者中,13例病理诊断为中风险及高风险,表现为肿瘤较大、生长活跃、核异型、可见核分裂相、细胞密度高等。术后随访18例,中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均行随访,其中有8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有4例死亡。复发、转移时间为4~21个月。我们认为,所有的胃肠道间质瘤都应被看作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临床医师对GIST患者应重视随诊。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GIST被公认的首选方法。但因在术前GIST不易确诊,加之良恶性分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对于疑似GIST病例,根据其膨胀式生长、有假包膜、非浸润性、且极少淋巴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特点而采取不易过大的完整性切除。为减少术后复发或转移,我们强调无瘤操作和防止肿瘤破溃,减少医源性播散,并确定较为合理的手术范围,完整切除肿瘤。本组对于胃部肿瘤直径lt;5cm的胃间质瘤行局部或楔形切除, 而gt;5cm者均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由于胃间质瘤较少转移,可缩小淋巴结清扫范围。发生在小肠的间质瘤可行肿瘤肠段切除术,肠道间质瘤肠管应切除gt;10cm边缘。发生于大肠的间质瘤可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于恶性GIST即使手术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恶性间质瘤最常见的恶性行为是局部浸润和种植转移,而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次之。从另一方面提示了加强GIST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GISTs对化疗或放疗不敏感,近年来开始应用格列卫[4]治疗间质瘤,格列卫能有效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细增殖受抑、诱导细胞凋亡。以该药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放、化疗。目前GIST的治疗倾向于格列卫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对于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kit(CD117)受体阳性和/或发生恶性转移的GIST,格列卫能显著改善症状[5],因此该药为GIST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

[1]Miettinen M, Lasota J.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clinica,hist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and molecular genet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Virchows Arch,2001, 43(1):1-12.

[2]Fletcher CD, Berman JJ, Corless C,et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consensus approach[J]. Hum Patho,2002,33:459-465.

[3]娄桂贤,刘敏,王鸿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 . 现代肿瘤医学,2003,11(4):258-260.

[4]Deininger MW,Goldman JM,Melo JV. Themolecular biology ochronicmyeloid leukemia[J]. Blood,2000,96:3343-3356.

[5]师英强,杜春燕.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J]. 实用肿瘤杂志,2003,18(4): 263-264.

[编辑] 一 凡

2009-04-28

邓清(1972-),男,湖北武穴人,主治医师,硕士,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通讯作者:李明忠,E-mail:limzhong@sohu.com。

10.3969/j.issn.1673-1409(R).2009.03.013

R735.204

A

1673-1409(2009)03-R028-02

猜你喜欢

格列卫核分裂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左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细胞性纤维瘤1例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格列卫:开辟肿瘤治疗新时代
生物工程酶制剂格列卫的光谱和药理活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格列卫”三问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