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9-04-05王保福李红霞马丽荣
王保福 李红霞 马丽荣
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保福 李红霞 马丽荣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使蔬菜产业成为全省第二大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现在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鲜菜供应中心。
1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面积迅速扩大,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蔬菜生产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省蔬菜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5%,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与2002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20.07万hm2增加到34.7万hm2,年均增长11.6%,总产量由640.56万t增至999.92万t,年均增长9.3%。
1.2 蔬菜生产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占有较大比重
全省蔬菜生产在面积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水平也得到提高,蔬菜产值增幅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幅,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蔬菜主产区基本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地膜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相互搭配、周年生产、四季常鲜的生产格局。
1.3 集约化程度提高,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产业
常年从事蔬菜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达370万人左右,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2%,其中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250万人,从事蔬菜收购、运销、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服务的有120万人,对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甘肃省蔬菜产业的发展特点
2.1 区域优势逐步形成,季节优势更加明显
甘肃省气候多样,生产、交通运输等条件差异较大。蔬菜产业在发展中逐步向具有较强区位优势的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集中,形成全省5大蔬菜产区。2008年这5大优势产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3万hm2,产量910万t,分别占到全省的82.7%和91%。形成了生产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和高原夏菜生产优势区域。
2.2 栽培技术日趋成熟,新优品种得到推广
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如露地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精细固体肥和液体肥配施、间作套种模式化高效栽培、膜下滴灌渗灌、病虫害综合防治,二代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穴盘育苗及嫁接、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应用、雨水集流及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塑料大棚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高产高效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筛选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市场销售好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积极开展生产示范,加快调整力度和推广速度。
2.3 日光温室仍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截至2006年底,甘肃省日光温室面积达到2.8万hm2,居西北各省之首,反季节设施生产已成为甘肃省农业生产中发展速度最快、增收潜力最大的产业。
2.4 产业化初具规模,产地直销市场初步形成
全省已建成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备的区域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批发销售蔬菜370万t。建成脱水、制酱、榨汁等加工企业30多家,年加工蔬菜210万t。全省最集中的蔬菜保鲜库在兰州市榆中县,能贮藏6万t蔬菜,年加工总量30万t以上,带动该县发展花椰菜、甘蓝1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椰菜生产县之一。
3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分析
①气候自然条件适宜 一是气候温和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小,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二是病虫害种类少,为害程度低,有利于降低或避免农药残留污染。三是冬季光照资源丰富,在西北乃至全省发展日光温室最为适宜。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也比较发达,有机肥源充足,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②品种资源优势 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除粮、菜兼用的马铃薯、大豆、蚕豆外,共有 10大类50多个蔬菜品种,栽培较普遍的就有34种,兰州百合、陇东黄花菜、平凉山药、武山韭菜等闻名全国。
③土地及劳动力优势 甘肃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具有较大潜力的地区之一,全省耕地453.81万hm2,人均耕地0.208 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2005年全省输出劳动力 409万人次,劳动力价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价格的60%左右,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④蔬菜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对全国 37个主要大中型城市连续5年(每年5次)进行的蔬菜质量安全抽检中,兰州市的蔬菜质量综合指标排名均居全国前列,其中2003年和2005年为第1名。
⑤蔬菜生产趋于无公害标准化 甘肃省已审定发布了36项市州级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3个,复查换证48个。认定了37个全省第二批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26.67万hm2。
3.2 劣势(weakness)分析
①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就蔬菜产区内部结构而言,由于组织化程度还不够,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城郊区,蔬菜种植品种多而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程度较低,影响蔬菜产业整体效益。
②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受信息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影响,蔬菜品种普遍存在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的现象,如外销企业收购要求厚皮西红柿和单球质量1~1.5 kg的甘蓝,但大面积生产的仍是薄皮西红柿和单球质量3 kg以上的甘蓝,既影响产品销量,也影响销售价格。
③本地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多数本地企业规模小,加工、贮藏、保鲜能力不足,技术落后、布局分散。产地直销市场刚起步,数量少,规模小,经营能力相对较差。全省18家省级龙头企业年加工鲜菜量只有210万t。
④特色优势不明显 区域优势未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产业化发展尚不突出,优势产品“优”而无“势”,特色产品“特”而不“强”。 同时也存在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少,产业链条短等问题。
3.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①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先导产业的作用 蔬菜主产区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川道地区,是全省农业生产的优势地带,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大部分试点村都选择以蔬菜产业为支撑。白银、兰州、酒泉、张掖、武威5市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56个,其中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村有166个,占到试点村的64.8%。
②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沿海地区工业生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蔬菜生产量相对减少。受气候逐渐变暖的影响,甘肃省蔬菜东调也由7月上中旬提早到6月中下旬。而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为甘肃蔬菜走向中东欧市场打开了便利的通道,农业部在蔬菜优势区域规划中,也将甘肃省作为向中东欧国家出口蔬菜的基地。
③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 000万元,扶持包括蔬菜产业在内的农业重点产业。此后几年,继续将蔬菜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2004年,重点产业发展资金增加到8 000万元,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项目资金扶持。
④蔬菜产品个性化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特色蔬菜、保健蔬菜等品种的需求变大;对蔬菜种植、采摘、观光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郊区农业的生态功能。
3.4 威胁(threat)分析
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全国蔬菜供应淡旺季差别逐步缩小,基本做到了淡季不淡。各蔬菜主产区都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并呈现出参与大流通、以优质取胜的基本趋势。
②居民消费变化加快,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全国城镇消费开始进入以“优质、营养、安全、方便”为标志的营养型阶段,无公害、绿色蔬菜成为消费的主要趋势。
③蔬菜优质不优价,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部分特色蔬菜和绿色蔬菜没有体现出品牌优势,优质不优价,影响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3.5 战略方案选择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上述因素相互匹配加以组合,得出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战略方案。
WT战略:努力使劣势和威胁因素都趋于最小,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
WO战略:努力使劣势趋于最小,使机会趋于最大,采取的措施是在现有规模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发展品牌特色蔬菜产业。
ST战略:努力使优势趋于最大,使威胁趋于最小,采取的措施是发展高质量、多品种的蔬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SO战略:使优势和机会因素都趋于最大,采取的措施是发挥品质、市场优势,发展多种产业经济,提供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蔬菜产业化。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笔者认为甘肃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方针是以国内外蔬菜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和生产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调整和优化蔬菜产业结构与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走蔬菜产业化经营之路。
4 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生产布局,加快发展优势区域
分层次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省级重点要把握好蔬菜生产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发展方向,县区重点要规划好不同区域的主栽品种。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渭河流域、徽成盆地等地建立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发展高原夏菜与反季节无公害蔬菜。
4.2 提高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示范效果
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研究蔬菜产业发展规律,探索技术集成和创新模式,为蔬菜生产再上台阶提供技术储备,对大面积生产开展技术指导。二要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突出当地主栽品种,引导群众搞好蔬菜标准化生产。三要积极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提高技术普及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效益。
4.3 建立安全可靠的生产系统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选择和确定蔬菜基地。选择优质、高产、抗(耐)病虫的新品种,严格执行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所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生产安全、优质、营养的蔬菜产品。同时,研究、优化蔬菜加工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加工制品,增加蔬菜附加值。
4.4 扩大宣传,打造知名品牌
蔬菜作为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产品,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商品价值转化。要以各地主导产品为主体,开发系列优质名牌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好“高原夏菜”品牌,同时,要加大对地方特色产品的保护和开发,设计、生产、使用专用包装,推进蔬菜商标品牌、产地标志、安全产品标志制度建设,走以品牌拉动销售和生产的路子,实现蔬菜从商品到品牌的转化。
4.5 大力开拓市场流通体系
强化现有蔬菜批发市场的商品集散、信息传递、引导生产等功能,使之成为蔬菜流通中心。引导、扶持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蔬菜产销集团,并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村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31.
[2]赵贵宾.甘肃省蔬菜优势区域及发展途径[J].中国蔬菜,2007(2):8-9.
[3]吕迎春.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7):46-47.
[4]张俊科.兰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评析[J].蔬菜栽培,2007(10):11-12.
[5]邱仲华.加入WTO对甘肃蔬菜产业的影响[J].西北园艺,2003(5):11.
甘肃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课题研究,甘政农普办字[2008]4号《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部分内容
王保福,甘肃省工程咨询中心
李红霞(通信作者),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70,电话:0931-3677339
马丽荣,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中心
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