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2009-04-03杨川美
杨川美
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正确的思想,求真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教学也是一门艺术,离不开适宜的情境,情感的助推,艺术的手段和独到的方式。音乐教学尤为如此。如何将音乐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和谐交融,以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以为追求和创造“真、实、趣、美”的课堂是达成这一理想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审美体验要真
要让孩子真正地走进音乐,感受和理解音乐内蕴的美,就必须展开有效的审美体验活动。审美体验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孩子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过程。然而,我们常常把审美体验简单地与“活动”等同起来,以为有了活动就有了音乐的内心体验。的确,活动是审美体验的载体,但必须是有效的体验活动才能促进孩子的音乐理解和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而组织的审美体验活动,即使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了。那也是舍本求末,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理解。
如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八单元《夏天的池塘》,其中有三拍子的歌曲《萤火虫》和二拍子的歌曲《爱唱歌的小青蛙》。很显然,编者的意图是通过两首歌曲的学唱,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不同节拍特点以及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体验活动:一是审美感知活动:模仿游戏。老师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让学生模仿。在这一活动中启发学生不仅要模仿出老师的不同动作,还要模仿出其中的强弱和韵律。然后让学生为两组动作选择不同的图形:●○●○;●○○●○○,并说出为什么。接着老师小结:第一组动作是两拍为一个单位的,如图一:第二组动作是三拍为一单位的。如图二。因为拍数不同,所以强弱、韵律都不一样。
再让学生用动作来体验和表现其不同的节拍韵律。审美感知是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基础。有了实实在在的感知后就会产生真真实实的体验。
二是审美体验活动。老师让孩子听辨两首熟悉的歌曲《火车开啦》和《柳树姑娘》,说出哪一首歌是二拍子。哪一首是三拍子的,并用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其韵律。这种把刚刚感知到的音乐知识即学即用,不仅巩固了音乐知识,同时使体验活动更为深入。三是拓展性实践:审美理解。在学唱新歌《萤火虫》前加上这样的一段引入:夜幕降临了。舞蹈明星萤火虫就要上台跳舞了。可是她正为找不到合适的音乐而犯愁呢!老师这里有两段动听的音乐,但不知道哪一段适合萤火虫的舞蹈,你们来帮她选一选好吗?接着老师弹奏三拍子《萤火虫》和二拍子《爱唱歌的小青蛙》的旋律,并说出选这段音乐的理由。以上教学把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理解相互渗透、交互作用,使孩子们鲜明地感受到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点、表现的音乐情绪和形象,这样有效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的审美体验。
二、技能练习要实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它以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织体等许多音乐要素构成了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在的情感,就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如节奏和音高,是音乐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效训练。我在教学六年级《愉快的春游》一课时,以“呼唤春天”的练习为主线,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
1、听音练习(上下行音阶、单音、旋律音程)
上行音阶师:学习音乐离不开音乐的耳朵,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一练我们的耳朵,听听老师琴上弹的是什么音,再用美妙的声音唱出来。
师:同学们模唱得很准。再仔细听琴声,在这个上行的音阶里你有没有听出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给你什么感觉?
生:声音由弱变强,感觉很有热情、很奔放。
下行音阶师:听出这里的变化了吗?又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声音变弱了,觉得把感情包裹起来了。
师:是的,情感变含蓄了。
2、发声练习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呼唤春天的练习,让春天离我们更近一些。学着老师的样来呼唤(逐句跟老师学唱)。
师:老师在呼唤的时候音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变化?
生:老师是由弱变强的,表现出春天来了大自然一片勃勃的生机。
生:表现了春天来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学生练习
师:第三句跟前两句相比节奏有何不同?为什么要不同?
生:节奏放宽了。感觉春天就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
师:是的。表现出一股春天特有的力量。
师:最后一句又有什么变化?表现什么?
生:逐渐放慢了,有一种结束的感觉,而且觉得有一种力量。
师:看来同学们的对音乐的感觉还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完整地练唱。一要注意自己的声音,柔声演唱,二要唱出情感,唱出春天的生机。
在以上环节中,我把情感自始至终渗透进听音训练、发声训练之中,使这些原本很枯燥的专业练习变得生动而富有韵味,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就能扎扎实实地接受到音乐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方式要趣
在教学中,当我们有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准确定位了教学目标,精心准备了教学素材和过程以后,如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的两次不同效果的执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方式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教学中我设置了“让学生体会和表现作品的柔美”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次教学进行到让学生说说歌曲除了歌词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小姑娘的活泼、柔美时就卡壳了。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除了歌词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小姑娘的可爱和柔美?
(一片安静)
师:歌词的确写得特别棒,把小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那现在要是老师把歌名改成拾稻穗的小男孩,把歌词也改了,看看这首歌能不能成为《拾稻穗的小男孩》,好不好?老师演唱:拾稻穗的小男孩,赤脚走在田埂上。头上戴顶小草帽,手臂上挽着小竹篮……
(学生开怀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老师,歌词改了还是不能成为《拾稻穗的小男孩》,这样太娘娘腔了。
师:娘娘腔在哪里?
生:在下滑音的地方,加上了下滑音一点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都没有
了。
生:还有倚音的地方也有这种感觉。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作者除了通过歌词,还通过什么来表现小姑娘的形象的?
生:装饰音。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装饰音在这首歌曲中起的作用还真不小呢,现在你们知道演唱好这首歌的关键是什么了吗?
生:装饰音。
师:那就用你们的歌声来表现吧。(演唱歌曲,果然有了味道)
师:唱得真好!那现在我们要是把歌词改了,再把装饰音去掉,你认为这首歌能不能成为《拾稻穗的小男孩》?其实,这首音乐作品不仅仅通过节奏、速度和装饰音来表现音乐形象,还有调式、旋律等很多要素。改歌名和歌词只是引导孩子去认识、探究音乐的一种有趣的方式方法和切入口。正因为这一有趣的问题才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探究音乐的兴趣,才有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音乐体验活动,也才会高效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语言要美
事实证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可以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化为具体的,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而且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审美情感。
《踏雪寻梅》一课中一段巧妙的语言过渡让我记忆犹新:“雪是那么可爱,每次下雪都是我们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雪的喜爱。雪又是那样的纯洁、神秘。令多少音乐家对雪着迷,借雪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中国的文人雅士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许多有关雪的诗词和音乐。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踏雪寻梅》。”执教教师出示歌词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又采用了这样的过渡句来描述:“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哪些景致呢?”当学生说出词中看到的景色:雪景、腊梅、毛驴、桥以后,她又边出示课件中的画面,边用优美的语言继续引入——“这首词向我们展示的画面太美了,你们看:阳光照着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到处飘着梅花的清香,骑上小毛驴的我走过一座别致的石板桥,随着梅花的香气一路寻去,小毛驴也和我一样的悠然自得,脖子上的小铃铛也好像表达着他的舒坦和自在,一路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我边赏雪景边想。等我寻到梅花,采上一束放在美丽的花瓶里,每天伴着我的读书声和我的琴声那该多美啊!”这种如诗如画的教学语言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把音乐形象同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和想象,就能很好地引领孩子进入到美妙的音乐之中。
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缺少美和美的情感,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发现美、表现美的激情和执著,而美的语言,恰恰能燃起这份发现美、表现美的激情,它是美和美的情感的最佳催生剂,有了它,课堂就会灵动、润泽,充满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