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操作的四个生长点
2009-04-03郑春
郑 春
一、明确目标,不畏浮云遮望眼
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之所以收效微,是因为低、中、高年级教学目标不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侧重点不明。归根到底,是因为课时教学目标不明、不简、不适。要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首先,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会积累、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达到立人的目标,直到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照样能学语文、用语文、会做人。语文教师心里应该有这个底。这样才有可能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其次,应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低、中、高年级承载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分。但各年级的教学目标环环紧扣,我们应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小学阶段语文总目标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规划和考评,充分发挥每学期、每单元乃至每课时教学目标的协同作用。再次,应着力于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落实,将该篇课文置于本单元、本学期、本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来审视把握该课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既要把握该文教学目标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的,又要关注该文教学目标为今后哪个部分的教学目标作准备的。最后,教师的目标意识不仅体现在教学实施前的课时目标,而且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执行力,后者表明课时目标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引着阅读教学的方向。
二、研读教材,胸中有丘壑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语文教师要带着研究的眼光,深入研读现行教材的特点,真正吃透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一要尽可能地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设身处地地读懂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情感脉络、思维轨迹等:二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读懂编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要把文本放在课程标准中读,放在整本教材体系中读,放在整个单元中读,从中确定教学的重点,选择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三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从提高学生阅读、感悟、积累、运用等语文能力的角度,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研读教材;四要从教师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联系地读,或探究主旨,或感悟语言,或体会情感,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从而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的研读感受,对教材进行合理、合度的“二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有效地将教材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
三、指导学法,春舒开合任天真
语文学习方法的内涵是丰富的,读、背、听、说、摘、思、写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就小学阶段而言,应以朗读为本。学法选择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征。摸清学生的智力、性格、习惯等个性,基础较好的“放”的机会多些,接受能力差的“扶”的成分大些;低年级意义接受多些,高年级自主探究多些。从学情出发,在教给学生共性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学法的个性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对需要感悟、拓展、升华等内容应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综合性学习,而对字音、词意、句型等内容可采用接受性学习。总之,选择学法,要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努力做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阅读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感悟体验化,多层次、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四、顺学而导,润物细无声
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教师适时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应遵循学科、年级、文本等特点,以及学生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感悟水平等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力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到位而不越位。为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做知识的传递者、方法的给予者,让学生机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不纯粹是个人行为,其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面对学生的阅读感受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有意义的独特感受要“扩大”,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对“节外生枝”而确有利用价值的,可以改变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实现对教案的超越;对一些不同意见,可以展开争辩,既尊重独特体验,又形成一定的体现文本价值取向的共识;即使学生的回答错误连篇,也应披沙拣金,抓住其中有价值的成分,或保留合理元素,摒弃无关内容,或教给阅读方式,或拨偏转正,引入探究,或变浅层跟风为深层思考,等等。以借助学生流露的可贵资源,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