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习题教学的题目条件“变式”
2009-03-30金杨明
金杨明
摘要:习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的重要环节,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能有效的突破思维定势,层层分解难点,开阔学生的思维,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习题教学;习题变式;变换;组合;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2(S)-0025-2
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基本材料,凝聚了教者自己的思想、方法,教师从不同角度和方式演变习题非本质的属性,即习题“变式”或条件“变式”,就能揭示其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习题“变式”这个载体,构建一个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过程和创新实践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学习过程的独到魅力。
1 变换条件 突破定势
同一情景,通过习题条件的逐步演变,让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培养其分析意识。
例1 如图1所示,台秤的托盘上放一杯水,水中有一木球,用细线栓在杯底而处于静止状态,当细线突然断裂时,台秤的读数将怎样变化?
定性分析 当细线突然断裂时,木球加速上升,木球超重m木a,同时有相同体积的“水球”加速下降,水球失重m水a,又因m木<m水,故整体失重(m水-m木)a,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变小。分析过程中应引导同学提出:(1)台秤示数由什么来决定?分析对象是什么?(2)变化的始末状态有何区别?(3)木球上浮导致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定量分析。
变式1 如图2所示,细绳悬挂铁球,突然断裂时,台秤示数变化?
若该环节安排在题1定量分析前,学生套用分析模式,认为铁球向下失重,“水球”向上超重,偏小,出错率相当高。与图1比较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剪断示数与铁球重力并无关系,断时铁球与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水球”与周围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故示数变大。
变式2 如图3所示,固定在台秤上的支架,用细线悬挂一个小铁球,现剪断细线,在球下落但还没有达到杯底的过程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台秤的示数将如何变化?(变小)
引导学生与图2的区别在哪里?又会影响到什么?
通过以上三图的比较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情感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 组合条件 分解难点
对综合性较大的难题,设计问题,分解条件,再逐步组合条件,降低台阶,有利于学生对各个难点的掌握。
例2 如图4所示,若在水里固定一细长圆管,管内有一活塞,它的下端位于水面上,活塞的底面积为S=1cm2,质量不计,水面的大气压p0=1.0×105Pa,现把活塞缓慢地提高H=5m,则拉力对活塞做的功为多少J?
解析 对活塞分析(或对活塞及提上的水整体分析)拉力为线性变化力做功,按平均力计算即可,湖面的水可认为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