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适应性

2009-03-30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

侯 姗 张 磊

摘要: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对这一理论的讨论就未停止过。本文从文化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道德领导的内涵之于当前学校文化管理实践的适应性。

关键词:道德领导;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24-02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管理理论都在追寻企业管理理论的步伐,表现在把企业管理理论拿到教育管理界,再根据教育组织的特点作一些修改。美国三一大学萨乔万尼教授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提出:“再造领导”,探寻一种原创的教育管理理论。自这一理论2002年由冯大鸣教授引入中国教育管理界后,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表达了对这一植根于学校的道德领导理论的支持,也有一些学者在冷静思考后得出道德领导尚不适宜在中国推广实施。我们看到,教育管理界逐步将道德领导应用于学校文化管理中,成为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笔者基于对道德领导内涵的分析,探寻道德领导理论在学校文化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概念

(一)背景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策略非常重视管理和体制的改革,强调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教学质量已成为美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样一股追求“学校改善”潮流中,像萨乔万尼一样的抱有民主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论家,对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十分担忧。且在改革实施的很长时间内,教育中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萨乔万尼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管理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且感到这些问题与学校缺乏一种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事业目标有关,也是由于教育管理中对教育手段的盲目崇拜而造成的。由此,他开始注意到教育领导的本质:学校领导与其说是一种零零碎碎的技巧的素质,还不如说是一种渗透于行为中的态度。由此萨乔万尼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在领导者权威基础之上的“道德领导”这一管理理念。

(二)道德领导的主要观点

萨乔万尼在与传统领导理论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再造领导:将过程和本质相联接,不仅解释领导之手,而且解释领导之脑和领导之心。萨乔万尼竭力主张将感性经验、直觉、神圣的权威以及情感等,与现时主宰着管理思想的世俗权威、科学、演绎逻辑三项价值一样被视为合法,进而总结出三种动机规则: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道德领导》这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把第三种动机规则推进到至少与其他两种激励规则同等的位置。萨乔万尼研究了忽视人类潜质完整范畴的后果,并提出了基于道德权威的激励观。他提出了五种领导权威理念,即科层的权威、心理的权威、技术—理性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每一种领导权威来源虽然都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究竟采用哪种领导权威,则要视其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这也反映了该组织不同的领导理念。萨乔万尼对“组织”与“共同体”的区别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这两者在组织成员的关系、组织的控制来源以及组织中的授权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综合以上观点,萨乔万尼认为,因为学校是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学校道德领导就必须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学校共同愿景与理念,而教师基于责任和义务则对共享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和愿景作出回应,在团队精神下相互协作,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

二、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适应性

(一)西方文化管理在中国学校的成功实践

中国的教育管理自从引进了西方教育管理界的“关注文化”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办校特色的名校长,关于文化管理方面的著作论文也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教育服务理念、精神家园理念、学校经营思想等,都是利用价值观、理念办学的产物。这些理念带动了大批校长积极进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并具体推出了一系列基于本土的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在这样一种文化管理思想广泛传播的沃土上,2002年冯大鸣教授经过长年的研究,编译了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校长学: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观》等著作,并发表了《再造学校领导》《道德领导及其文化意蕴》等文章,对萨乔万尼及其道德领导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对萨乔万尼所提出的道德领导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道德领导理论及其文化意蕴反映在五个方面:第一,学校不是一般的组织,而是学习共同体;第二,鉴别出更为丰富的领导来源;第三,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第四,把树立目的作为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能;第五。领导角色的重新定位。这样一种基于学校自身的组织特点而研究的领导理论无疑是对文化管理理论的完善和补充。自然受到广大致力于文化管理的校长的认同和欢迎。同时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关注。足以说明。道德领导理论引入中国并不是毫无根基的“空降兵”,当前的学校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亟待一种更本质的学校管理理论来引导。

(二)中国已不是教育弱国,亟待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

2007年底,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8%,到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基本达100%。2008年秋季我国实现了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当今中国的教育已不是“弱国办大教育”,如果教育界仍坚持这种观点办教育,以经济落后为借口,固步自封,沿用落后的管理体制,不能够积极接受适合发展的先进管理思想,中国的教育不可能呈现当前的繁荣。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在建校的初始阶段,各项体制没有健全时,需要用法规制度来约束,但随着学校各项制度的完善,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依靠制度来管理学校。这样沿用制度以及所谓的崇尚“法治”的管理只能给学校造成平庸松散的结局。而创造一种“有德行的学校”使学校变成为学习共同体,造就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才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学校法治是手段,不是目标

马焕灵与孙晓莹在《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之中国适应性批判》中曾明确指出,较于德治,中国的教育管理现实更需要法治。他们的依据是“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的第一性,要求参与其中的任何主体树立坚决的利益观。反映到学校层面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意识和功利意识已经占有了除了圣人和傻子的每个人的大脑。”但现在得到公认的是,学校不是一般的组织,学校面向的对象也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学校较其他的社会组织也有更为高尚的目的。笔者从大量的教师博客和对一所小学教师的访谈得知,萨乔万尼所提倡的“尽管教师们在学校中遭遇种种困难,但召唤、使命感、对职业和社会或宗教理想的承诺已足以支撑教师”这一结论绝不是浪漫主义。从教师们真诚的诉说中感受到,他们可能不知道何谓道德领导,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以及自身在职业中获得的满足等等这些来自非自利方面的驱动使教师获得重新回到课堂的动力。我们有更多理由接受萨乔万尼的“人类不仅受自利驱动,而且受我们的情感、价值观以及我们在各种团体中的成员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契约的驱动。在某些方面,我们愿意以一点自利来换取更为高尚的目的。”据此,根据社会大多数组织的动机规则来衡量教师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这一职业是赋予太多情感和责任的职业。这里绝不是说教师是“圣人”。抑或“傻子”。一味地坚持“所能获得的奖赏使人们去做”和“正在得到的奖赏使人们去做”两种动机规则,只能表明是低估了人类潜质,不相信责任、义务、正义感、承诺感以及其他带有道德意味的缘由而作出回应的规则,而这一规则是由人性所致,不能就此成为中西方的差异,成为中国不适合道德领导的缘由。

因此,道德领导理论在中国当前的广泛关注并非是对专家权威的盲目推崇,而是源于在中国很多发达地区已经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上,道德领导之于文化管理的契合性与超越完善,使得道德领导的引入顺理成章。我们看到,在道德领导引入过程中,更多的专家学者给予的是来自本土的阐释和变迁,而在实践中,来自一线的学校管理者更是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管理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切努力促进了道德领导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责任编辑星瞳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
幼儿园园长管理方法探析
如何在 Visual foxpro中执行 SQL语言中的查询语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浅议学校管理艺术与校长的人格魅力关系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