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动人口特点分析

2009-03-18杨述新沙永虎

理论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点

杨述新 沙永虎

[摘要]兵团流动人口状况与全国相比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兵团流动人口所表现出来的省际流动为主、增长速度快、男性多、以农村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低等特征与全国流动人口整体所表现出的特征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从内地来兵团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兵团的各农牧团场从事农业生产,与全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特点不同,呈现出从“农村到农村”的流动特点。

[关键词]新疆兵团;流动人口;特点

[中国分类号]C9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86-03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并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我国国家组织体系当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和全国一样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其流动人口状况与全国相比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对新疆兵团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参考。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人口历史变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1954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命令10.15万驻疆人民解放军官兵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并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生、支边青年、复员军人组建而成。是党政军企合一,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的特殊组织。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光荣使命,在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兵团所辖地理区域与自治区相互交融,下辖14个师及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和图木舒克4个县级市、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建筑工程团11个),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现辖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47%,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系统最大的垦区。农业是兵团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07276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6.25千公顷。

兵团自创立之时起,人口迁移与流动就十分活跃。兵团成立时人口只有17.55万人,到2006年底,兵团人口已达到257.94万人,累计净增240.39万人。移民不仅是兵团形成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为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更为新疆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团人口的迁移活动主要包括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和人口的自发迁移两种形式。以组织迁移为主的人口迁移阶段集中在1954-1980年。其中1954-1961年为兵团人口迁入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一时期新疆百业待兴,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劳动力,为了满足屯垦戍边的需要,国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内地组织大批青壮年移居新疆,鼓励内地人员自愿来疆以及部l队官兵集体转业等多种形式,解决了因耕地迅速扩大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如1959-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三批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批是在1959-1960年初,兵团按国家计划接受安置了江苏、安徽等省支边青壮年及家属近10万人,第二批是收集安置来新疆的自动支边人员21万人。第三批接受甘肃河西一带移入的职工、家属1万多人。1963-1974年为人口迁入的次高峰阶段,净迁入人口7.85万人,年平均净迁入4.8万人。这一阶段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但由于新疆是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小,经济上的损失与内地相比也小,再加上兵团特殊的体制原因,兵团成为内地灾民和自流民工寻亲靠友、谋求生路的汇流地。如在1963-1966年间,国家为加强兵团值班部队建设,从国防部队把近10万官兵转业到兵团,同时还安置了上海、北京、武汉、浙江、江苏、天津六省市知识青年12.7万多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是以自由流动为主的人口迁移阶段。自1981-1990年,除了1983年属于净迁入年份外,其余各年出现了持续的人口净迁出。这与改革开放后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大量兵团人口回迁祖籍或“孔雀东南飞”有直接关系。1990年以后,随着国家“东联西出”经济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新疆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特别是随着石油资源的大开发以及以棉花、番茄产业为龙头的农业的大发展,兵团人口迁移又进入了持续的人口净迁入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及党中央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以农业为支柱的兵团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批的内地人口来疆。来疆人口以务工、经商占大多数,特别是短期季节工数量庞大,流动性很强,兵团人口中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二、兵团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下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目前,学界与实际部门对什么是流动人口尚无一致的界定,从事流动人口研究的学者和流动人口管理部门,都从不同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综合各种关于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界定流动人口必须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从空间讲,应当以常住地为准,在本县、市内的人口移动(如“市内人户分离”等)不是流动人口。

第二,从时间看,流动人口的下限应是“一昼夜”,当日往返的摆动人口(也称钟摆式人口)不属流动人口范围;流动人口目前并无时间上限。

第三,从法律上讲,流动人口并未依法改变自己的法定住址、户口管辖区、常住地等,因而依法改变法定住址的户口迁移人口,应当排除在流动人口之外。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流动人口,是指未依法改变法定住址而在常住地外滞留一昼夜以上的移动人口。

(一)兵团流动人口的类型划分

根据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划分,流动人口应包括流入与流出两大类。对于流出人口,由于兵团流出人口流向地域分散,涉及面广,较之流人人口总数明显要小,因此本文不作讨论。对于流入人口,根据兵团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如下类型:

1.以定居为目的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该类人口是通过流动逐步达到定居目的的流入人口。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兵团定居,但人疆的形式是自发流动,他们实际上是属于流动向迁移转变的过渡型人口。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在兵团的居住时间很长,一般为1年以上。虽然居住时间较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兵团办理落户手续,因此也只能是“流动人口”。

2.春来秋去的“候鸟式”人口。这部分人口以内地的农村

青壮年人口为主体,来源广泛,其中以河南、甘肃、四川、安徽等省区较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等活动。他们如候鸟般秋去春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样的流动人口在兵团各农牧团场中大量存在。他们一般在春天来的时候来到团场,或在农业连队中承包土地赚得承包收入,或者在连队中打零工赚取劳务费。秋收忙完之后,他们就回到内地老家,其中有一部分明年开春还会再来。

3.每年秋季来到兵团进行秋收的季节工,主要是拾棉工。

兵团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农业中又以棉花占主要地位,虽然是大田生产,但是机械化采摘率较低,仍以手工采摘为主。每年,兵团都要调动学生、城市职工采摘棉花,但远不能满足需求。从1990年起。兵团开始从内地接收拾花季节工,从1990年的几千余人一直稳步增加到2005年达到近70万人。季节工居住时间较短般在1-2个月,秋收完之后迅速离疆。这种短期拾花工以女性居多。

(二)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对于如上三种类型的流动人口,公安部门在统计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由于没有户口的迁转,公安部门要求他们办理暂住证'因此纳入暂住人口统计之列;对于季节性的拾花工,由于数量大,居住时间短并且集中,又有团场相关部门专门管理,因此大多未做详细登记和统计,是属于没有被登记为暂住人口的流动人口,故不在本文研究之列。总体上来讲,兵团的流动人口具有如下特征:

1.流动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兵团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暂住人口31.3万人,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9%,占兵团当年常住人口总数的12.2%。2005年,兵团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暂住人口42.1万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4.5%,占兵团当年常住人口总数的16.4%。另外,从调查数据看,2005年至2007年,除农二师外其他各师的流动人口数每年都保持在5到8万人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农六师2007年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6万人。

2.省际流动为主,省内流动较少,流出地主要集中在内地农村。从兵团流动人口的来源地情况表中可以看出,2005、2006、2007年由疆外流入到兵团各师的流动人口在75%以上,农六师2006年和农八师2005、2006年分别达到了94.65%、91.87%、90.16%。而三年由疆内流入出境到兵团各师的流动人口不足30%,农六师2006年只有535%。同时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也很集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如四川(22%)、河南(20%)、甘肃(18%)、山东(7%)、江苏(7%)、陕西(5%)、安徽(4%)。

3.居住时间多为一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春来秋去的“候鸟式”人口。在兵团各地的流动人口中,除农八师外,居住一个月至一年的“候鸟式”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支柱的兵团特点。这样的流动人口在兵团各农牧团场中大量存在,他们一般在春天的时候来到团场,或在农业连队中承包土地赚得承包收入,或者在连队中打零工赚取劳务费。秋收忙完之后,他们就回到内地老家,其中有一部分明年开春还会再来。

而在农八师的流动人口中,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口已经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2005年至2007年分别占到了51.8%、63.1%、51.2%,三年平均占到了占到了55.4%,远远高于其他各师。这主要是因为农八师(石河子市)地区是整个兵团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它和内地中等发达城市一样,不仅具有发达的现代化农业,更有发达的工商业。而其他师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类似于内地农村情况。因此农八师的流动人口在居住时间上有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主要是居住一年以上,以定居为目的流动人口。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虽在兵团居住了十多年,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没有取得兵团常住户口的流动人日。

另外从下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有自主管辖城市的师(如农一师、农六师、农八师)其流动人口中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口明显多于无自主管辖城市的师(如农二师、农七师),且所占比例稳中有升。

4.流动人口以男性为主体,年龄构成轻、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体。兵团各师的流动人口中男性都占到了一半以上,农一师、农七师、农八师2007年的这一数据分别超过了61.56%。流动人口的年龄则主要集中在18-45岁,占流动人口的87%。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分别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52%和38.6%。

5.以经济型流动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流动人口来兵团的主要原因以经济型为主,而且比例很高,基本都在85%以上,多数都超过了95%的超高比例,如农二师2005、2006、2007年分别为95.44%、93.67%、99.05%;农六师分别为98.83%、95.61%、99.36%;农七师2006年、2007年分别为98.68%、99.02%。这样高的比例是内地发达地区无法比拟的。而文化型、社会型等流动所占比例很小。

根据全国普查资料统计,全国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的最多,占48.6%,其次是投亲靠友,占14.3%;居第三位的是婚姻迁入,占11.7%。兵团的情况除农八师外,其他各师则与此截然不同,经济型流动人口在兵团以务农为主体,其次是务工、经商。各师的流动人口中从事务农的占80%左右,个别师甚至超过了90%。如农二师2005年为90.58%,农六师2007年为95.29%,农七师2006年为91.82%。充分体现了兵团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农村”(兵团多为农牧团场,多从事农业生产)流动的特点。

而农八师(石河子市)的流动人口则以务工和务农两分天下,而且务工的比例高于务农的比例近10个百分点,这主要还是前面谈过的农八师有城市的特点,工业、商业发达,因此务工、经商的相对较多。

6.兵团流动人口的居住以农牧团场、连队提供的单位内部住房为主,住旅馆和租赁房屋的相对较少。由于兵团的特殊体制,加之军队色彩的影响,整个农业生产仍以统一管理为主。因此兵团对来连队务农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连队统一安排住宿。除农八师外,其他各师为流动人口提供单位内部住房的都超过了50%,个别师超过了80%,如:农六师2007年为89.46%,农七师2006年为80.71%。农八师的流动人口住宿以租赁房屋为主,超过30%,高于其他居住类型。原因是由于农八师的流动人口主要在石河子市从事务工、经商等职业,这部分人以租赁房屋住宿为主。

三、结论

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各农牧团场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并随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兵团流动人口状况与全国相比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兵团流动人口所表现出来的省际流动为主、增长速度快、男性多、以农村青壮年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等特征与全国流动人口整体所表现的特征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从内地来兵团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兵团的各农牧团场从事农业生产,因而兵团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兵团的流动人口与全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特点不同,呈现出从“农村到农村”的流动特点。另外,在定居型、候鸟型、季节工三种类型的流动人口中,兵团以秋季的季节拾花工人数最多,其次是“候鸟型”流动人口,居住在一年以上的定居型所占比例最小。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特点
漫画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