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架构与思维范式

2009-03-18王双喜

理论导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邓小平

王双喜

[摘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思维架构反映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其深刻意蕴在于,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原则。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本质;逻辑架构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1-0009-03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思维架构,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系中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二是坚持“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关系角度界定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思维架构的方法论意蕴在于,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原则。今天我们从哲学的逻辑和思维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的结构分析法及其要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清算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历史主义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其特点集中体现在“历史时间性”这一概念上。在黑格尔那里,“历史时间性”是指绝对观念在直接经验中的存在。它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一是同质连续性,其二是同时发生性。时间的同质连续性是绝对观念辩证发展的连续性在现存中的反映,因此,历史时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既然历史时间是绝对观念发展连续性的体现,那么,不言而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是表现同一本质的,整个历史也就可被视为一部同质的历史。如果从横向角度来看,黑格尔的历史时间性则表现为同时发生性,即社会整体的所有要素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时间,共同表现同一个“本质断面”。这一“本质断面”是绝对观念在社会整体的各种实践中的体现。

黑格尔的这种同质连续性和同时发生性的历史模式根源于他的以绝对观念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方法。但透过其唯心主义“迷宫”仍可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珍宝”。其一,黑格尔反对把历史事件看作纷然杂陈、毫无秩序的堆积,主张把历史看作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有序过程,并方图揭示历史的规律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其二,黑格尔把历史的过程看作是“发展”与“具体性”的统一,亦即把历史理解为具体的由低级阶程向高级阶程的上升运动。其三,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上升运动,以“扬弃”为中介,前后相随的“阶程”具有连贯性、承继性。马克思正是在吸收黑格尔这些历史主义的精辟见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主义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在马克思看来,“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发展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社会形态的发展就是“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过程。

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究竟是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

第三,在马克思那里,对社会的研究是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是揭示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静态研究是分析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会有机体像动植物有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由于这些有机体的整个结构不同,它们的各个器官有差别,以及器官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一样等等,同一个现象就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扬弃”了黑格尔历史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既重视对社会形态进行历史的动态研究,也重视对社会形态进行结构的静态分析。一方面,结构的静态分析以历史的动态研究为前提。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结构体系,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另一方面,历史的动态研究也有赖于结构的静态分析。这是由于,当我们说到历史的发展时,总是指具有内部结构和组织的、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整体在发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对于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列宁在《论国家》中做了科学的阐释,他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被一大堆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所迷惑,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产生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这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义原则和“结构一功能”分析方法是指在对事物研究时,要获得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事物的发展,把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坐标中去考察,正确处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构建所遵循的历史主义原则

邓小平是成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在思考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过程中,自觉她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是从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的:一方面,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另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系中去思考。

社会主义是和资本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的。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在邓小平看来,要

建设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必须改变过去只把资本主义当成祸害的“旧脑筋”。首先,要明确承认资本主义应有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把资本主义搁置于历史的应有位置,是邓小平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把人们从过去的误区中引导出来的逻辑前提。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小平坦率地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所以,“要建设相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因此,“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样,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的逻辑分析,邓小平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结论,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到了科学的轨道上。其次,不要抽象地谈论资本主义。而要对其作具体的分析。邓小平强调指出:“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如何正确地进行批判,还有必要继续进行研究并做出妥善的规定,以防重犯过去的错误。”在他看来,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首先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有两条,“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讲致富,但“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把共同富裕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就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之后,邓小平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系中去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他在会见外宾时,多次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985年会见津巴布韦政府总理穆加贝时的谈话,他指出:“一九五七年开始有点问题了,问题出在一个‘左字上。……以后就搞了‘文化大革命,走到了‘左的极端,极左思潮泛滥。……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纠正极‘左思潮,同时我们提出还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们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一段论述,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从事物的历史发展中去分析事物的方法,体现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坚持了变与不变的统一。拨乱反正,对我国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发展生产力,这讲的是“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讲的是“不变”。在变与不变统一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回顾与反思。我国社会主义过去的“左”的做法使我们在长时期内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邓小平对此作了回答。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里,邓小平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又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大原则。这样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务,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性意蕴。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构建所遵循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在理论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大争论。一是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是,为什么邓小平没有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之中?如果不是,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二是共同富裕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是,如何解释现阶段我国社会实际存在着的贫富悬殊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两个问题困扰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要正确说明上述两个问题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中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深刻地蕴含了辩证动态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来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种种争论。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运用唯物史观的结构分析方法来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方面较之于“相矛盾”方面来说,是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毛泽东首先肯定了“相适应”的方面。他说:“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的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讲:“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应该肯定,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结构分析法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对邓小平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

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这里,邓小平在充分肯定和支持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是针对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言的。在他看来,不能够简单地把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归结为政治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就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仍然还存在着改革生产关系以便使生产力得到继续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革命和改革的具体性质有别,但都是为了适应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而变革经济制度的结构。邓小平认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包含着双向维度,即结构维度和功能维度。前者主要指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后者则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主要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目的或价值取向。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考的过程中,一方面,邓小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结构取向。坚持公有制是避免产生新资产阶级、剥削制度、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功能取向。关于社会主义的功能取向,邓小平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终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不够格”,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应当作辩证动态的理解。所以,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就是侧重于这两个方面,侧重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概括精辟明快,对于我们理解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这一概括中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应当综合邓小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讲话中有关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全部论述,得出完整准确的理解和结论。特别是应当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两个维度结合出发来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透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功能的实现。所以,当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等等时,他讲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结构维度;当邓小平反复论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论证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等等时。他讲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功能目标;当邓小平反复重申社会主义有两条根本原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时,他实际上同时讲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结构方面与功能方面;而当邓小平强调说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时,他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结构对于功能的服务保证作用,也揭示了功能对结构的依赖关系。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邓小平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