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语境下人文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09-03-18张立波孔令倩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年23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整合高校

张立波 孔令倩

[摘要]构建以人文素养与自主性信息素养结合培养观念为灵魂、以纸质教材与多媒化教材配合建设成果为基础、以教学网站与电子资料库配套运用资源为平台、以高校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教学模式为流程的课程整合机制,是高校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整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23—0111—03

目前我国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树立的普遍重视,要求我们对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课程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认识。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的价值属性需要依赖于人文课程来实现。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人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以人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结合培养观念为灵魂、以纸质教材与多媒化教材配合建设成果为基础、以教学网站与电子资料库配套运用资源为平台、以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即“情境设置一发现学习一资源共享一模拟现实一成果展示”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流程的课程整合机制,是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对人文、信息素养培养与自主探究相互支持的教、学行为方式的专题研究建立起来的,经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大学生的人文、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即刺激一反应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么即使配置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整合模式。我们主张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意义建构为途径,以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在可操作性层面上构建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高校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教育学依据。信息技术在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扮演的不再是辅助教学的角色,而是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主学习、协作研发工具。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的掌握,都可以在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实现。信息技术在这一层面的应用可以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转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人文课程可以给人与享受,提高生活的品位。人文课程也要传授知识,也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生活的职业训练,但它更应该是情感、人格的熏陶。是美和生活的创造,即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拓展性很强的跨门类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高校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决定了高校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良好的对接基础。

二、高校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构建

(一)确立灵魂:人文素养与自主性信息素养结合培养

信息素养包括:自主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的创新能力。

通过高校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在使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过程中,逐渐养成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即:能够利用各类资源独立开展学习;能够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够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数字化的情境教育模式和交流方式,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氛围和实践机会。在这种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中,受教育者不仅能够学习到人文知识即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人文知识化育而成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即人文精神。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

(二)奠定基础:纸质教材与多媒化教材配合建设

首先,高校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使教学目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陈旧的教材体系及内容结构。

其次。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处理上,把人文课程教学导入实践环节,突出人文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做前期铺垫。

第三,多媒化教材的创制,即改变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还可以运用模拟现实的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或技能训练的现实情境,模拟实践操作。

(三)搭建平台:教学网站与电子资料库配套运用

1,组建人文课程教学网站。建立学生知识拓展的网络平台。人文教学网站的建立是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网站组织严密,内容丰富,链接设置合理,便于拓展学习,在单位课时内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

2,组建人文课程教学电子信息资料库。电子信息资料库与传统的以书籍形态为主的资料库不同,高效的智能检索方式的运用是其主要特点,电子信息资料库的建立为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四)运行流程: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教学

变革传统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形成“情境设置一发现学习一资源共享一模拟现实(实践环节)一成果展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来实现的。教学过程包括5个阶段:导入教学一观察讨论一资料重组一意义建构一教学测评,与之相对应,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5种设计:情境设置一发现学习一资源共享一模拟现实一作品展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在这种模式中人文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可以表述为:

1,导人教学:根据不同门类人文和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或问题情境,或社会情境,或情感情境,或实践情境,导人教学主题。

情境设置: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或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

2,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件的特征、关系、寻找规律,并组织进行网上讨论,监控学生讨论范围,随时参与讨论。

发现学习: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使用QQ、BBS、Netmeeting等网上视频音频通讯工具和局域网通讯工具交流观点,发表意见,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情感交流。

3,资料重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类查询,对讨论、查询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审美,启发学生构思自己的作品。

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寻找观点依据,为探索式学习的方式提供资

源环境。

4,意义建构: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创作、审美实践,验证与原来的构思是否一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实践,对构思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模拟现实:利用网络或多媒体课件的模拟现实功能,在计算机上把自己获得的知识、构思模拟演练出来。观察效果。训练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技能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5,教学测评:指导学生对作品或自己的创作活动进行评价或互评,了解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做综合分析,完成教学任务并为下次课安排知识预习和资料准备。

作品展示:在教师指导、自主实践下完成模拟作品,产生有一定价值的作品,同学间交流成果,利用练习题库或网络答题系统进行知识点测验,自检学习效果。

三、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创新性研究

高校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操作层面的探索,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但对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上大多停留在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整合机制。

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以及课程整合机制的创制,深化了学界相关整合观念、整合实践的研究。教学整合理念和整合实践的创新性研究,对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人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目标上要体现教育的人文性,确立人文教育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思想。人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发展的学习方法、人文气质、科学理念,使其具备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2,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重要改变,教师是主导。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师: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能动的行动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思维方式的引导,学习方法的引导,创新意识引导,教学能力引导,教研能力引导,兴趣爱好引导,行为目标引导,理想树立引导。

3,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收与放的功能,“收”,即教师掌握主动,通过教师示范、课件情境设置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从而把以后的学习当作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放”就是在引出主体内容后,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材自主学习,通过再现和深化过去所学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4,教学内容是随机性开放的系统,以一个知识点随机切入,与之关联的知识呈放射状多向度辐射,在每个学习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探究学习中,其探析领域将是统一性中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而班级或小组学习又使这些多维度的知识得以融合,从而形成超出课堂知识预设的更广泛的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建构。

5,人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上有了新发展,从人文素养与自主性信息素养结合培养观念(灵魂),到纸质教材与多媒化教材配合建设成果(基础),到教学网站与电子资料库配套运用资源(平台),再到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流程),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相对完整的整合机制。创立了“情境设置一发现学习一资源共享一模拟现实一作品展示”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便于推广。且教学效果突出,经过实践检验,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这种开放性、自主性、连续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文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操作层面的研究探索。

6,人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机制。在课程评价上,更新了人文课程和学生评价体系,确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对人文教育课程和学生的评价都要以动态发展性创新价值为评价依据,在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借鉴了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即:即背景一输入一过程一成果模式。CIPP模式是一种整合型的评价模式。它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educt)评价组成,认为评价是为做出某种决策而描述、获得和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它决定是否需要开发一种课程,如果需要,它指向哪些领域。包括哪些焦点和目标;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决定用什么资源和策略实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指向课程实施的环节,集中于判定课程对在校学生的影响;结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指向课程最终的结果,集中考察课程对毕业生的影响。背景评价和输入评价被用于课程启动和课程设计阶段,这两项集中在搜集信息,以便就课程开发的计划、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决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则指向课程的实施与运作阶段。过程评价集中在判定课程对在校生的影响。而结果评价更多集中在判定课程对毕业生的影响。课程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

要充分重视被评价者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以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发展为原则,为学生开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尝试采用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验进步法、积极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同学的评价研讨式评价以外,更重视社会评价,使学生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与社会评价接轨,使人文修养的养成与社会规范相契合,为学生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整合高校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