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语文应加强文言作品的教学
2009-03-17朱晓辉
朱晓辉
摘要:本文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中偏重于应用而忽视文言作品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必要性,并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教学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文言作品;教学
职业教育是一种功利教育,它不仅强调专业和技能,而且对素养和素质的提高亦高度重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学制长,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入学年龄小(大多数未成年)。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教育更重要,尤其不能为了突显职业教育特色而削弱文化基础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素质课程和工具课程,但职业教育很长时间以来更多关注其工具性。甚至有人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应加强应用写作教学,阅读和一般写作要少学或不学,并明确否定文言作品的价值,认为它在现代社会毫无意义,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这一点能从各类职业教育的教材、各职业学校授课计划中明显体现出来。笔者曾对多年来所任课程作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文言作品没有多大用处。在现代社会,既不用读它,也不用写它,并且学起来比现代白话作品困难得多。因此,学生对文言作品全无兴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笔者以下就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言作品教学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文言的弊端在于“言文分离”,这也是文言自“五四”以来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是这种分离也使得文言具有超越方言、跨越时代的特征。中华民族靠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今人提供了大量值得欣赏的作品。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白话作品的兴起还不到一个世纪,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文言作品的价值都不可忽视,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缺乏对文言应有的关注,那就会逐渐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教中层次较高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因此,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虽然文言作品的学习与现在的专业及将来的职业无关,但是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忽视以文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代人以后,还能有多少人读得懂文言作品?所以,文言作品虽然已经成了一种既往的知识、一种历史的现象,并失去了普遍应用的价值,但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它所具有的认识价值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加强文言作品教学。
学习文言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加强文言作品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是汉语学习,汉语发展经历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但这几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紧密相关,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的成语,本身就直接来自于古汉语,如《庖丁解牛》中“游刃有余”、“切中肯綮”、“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普遍使用。可见,文言与白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也就无法深入、准确地理解现代汉语。此外,白话和文言又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学习不能互相替代。文言与白话虽有传承关系,但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了现代汉语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懂了文言。何况文言除了对现代汉语学习有帮助外,也还具有独立的认识社会的价值。也有人试图用现代汉语来取代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例如,近年出现了大量白话今译的古籍,但这些都不被认为是最佳的读物。试想,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为提高修养去背诵白话译本的《论语》和《赤壁赋》。至于白话的唐诗宋词,如果谁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成白话来背,那就真的让人啼笑皆非了。如果好事者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译成现代白话拿来给人欣赏,无论他译得多么流畅,恐怕仍有焚琴煮鹤之嫌!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学习,本身就是汉语学习的需要,而且学好古代汉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
加强文言作品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程度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优势五年制高职是初中后教育,此时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主要是靠现代白话文读写培养的,如果继续用这种形式来培养语文能力,反而使之囿于一个较狭隘的范围之中。不去广泛接触文言作品,也就拒绝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语文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后教育阶段加强文言作品教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当然这不是否定白话文学习,也不能搞“一刀切”,而是更多地接触文言作品,从提高素养和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更宽的审美趣味和更高的审美能力。在上世纪初,很多倡导白话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也并不否认文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周作人认为写文章应该:“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治,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朱光潜先生也说:“想做好白语文,读若干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现在白话文作者当推胡适之、吴稚晖、周作人、鲁迅诸先生,而这几位先生的白话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处所(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发现,喜爱文言的学生往往写作能力强,语言优美,行文流畅,结构严谨。学习文言文正像腿上捆着沙袋行走,学好了文言文,再学白话文,就轻松多了。青年作家韩寒的自传体小说《三重门》的主人公林雨翔“整天在家门口背古文,小镇上的人都称之为‘才子。被允许读其他书后,才子转型读现代小说,读惯了古文,小雨翔读起白话小说时畅通顺快得像半夜开车。”这种体验也是真实客观的经验之谈。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经典文言作品的集中、简约和严谨是一种浓缩的语文范例,多读文言作品,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益处。并不是说现代白话作品不具备这种功能,而是对于初中后的语文教育,文言作品更具有这种优势。
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几点建议
克服师生片面的功利意识,正确对待文言作品忽视文言作品教学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功利意识,这种意识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更明显。近年,职业学校对于文化基础课本身就缺乏重视,不断削减其课时,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降低,甚至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学学怎么写应用文就行了,更不用说文言作品的学习了。但职业教育不是技能培训。尤其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初中毕业生,不去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水平,要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因此,这就要求从事职教语文教学的教师,要从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功利性与文化传承责任的非功利性两方面引导学生,只有克服目光短浅的片面功利意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切实加强文言作品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淡化文言与白话分界,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承有人主张把文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文系统来学习,其实文言和白话都是汉语的一部分,文言和白话自古就没有严格地分离过,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文言是书面语,白话是口语,二者互相影响,口语影响文言表达,白话也带有文言的痕迹。很多近代白话作品像《红楼梦》、《三国演义》、《古今小说》在我们今人看来,跟文言也很接近。唐代人所谓的“古体”与“今体”诗的区别,在我们现代人来看,也是很接近的。而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习惯于把文言作品和白话作品分开编排单元,以至于泾渭分明,相互割裂。这就加深了语文教学对文言作品的误解,误以为文言是一种与现代白话泾渭分明的语言。实际上,文言作品与白话作品的区分是在语言形式上,不是在思想内容上。因此,不管文言作品的教学还是现代白话作品的教学,在提高语文能力、传承思想文化方面的目的是统一的。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要淡化文言与白话的界限,不要过分注重作品的表达形式,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文言和白话两者统一、殊途同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