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
2009-03-17叶建峰
摘要: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半工半读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对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规格,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我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作为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形成了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岗位需要转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
(一)“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教学的方式,改革为签订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校内教学——企业就业的方式,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学生就业等问题。因此,“订单”培养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校企共赢、校企合作的实用模式。
近年来,我校先后和厦门“园博园”、厦门太古飞机维修有限公司、厦门友达光电有限公司、三明纸业集团签定了培养“订单”,培养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电子技术应用、轻工工艺专业人才,规模达到1400多人。以厦门“园博园”“订单”培养为例,学校在2006年9月从国际商务、商务外语、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选拔学生组成厦门“园博园”班,培养对象为厦门“园博园”景区的导游、服务人员,该班50人,采用“2+1”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年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三年直接进入厦门“园博园”景区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由“园博园”支付给学生适当薪酬,学生毕业后,厦门“园博园”管理公司接收并安排学生就业。为了办好“园博园”班的“订单”培养,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与“园博园”人力资源及一线部门的管理人员讨论教学标准和课程设置,由公司提供部分专业课、培训教材、培训驾驭用的电瓶车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对学校在该班实训方面的设备、教学投入厦门“园博园”都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还设立每人每年5000元的“园博园”奖学金,用于奖励该班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半工半读
“半工半读”是职业学校改革的重大创举,一是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有利于减轻学生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校开展的“半工半读”模式有:
“2+1”学制式“2+1”学制即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二年时间,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在企业实习期间则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当顶岗实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学生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通过我校2005年以来的实践摸索,发现这种形式的“半工半读”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其优点是学生便于管理、顶岗实习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比较顺利。
“引企入校”式“引企入校”式“半工半读”模式,就是将企业、工厂引进学校,在学校开办工厂。2006年9月,我校与旭利照明公司合作实施这种“引企入校”“半工半读”模式,采取由学校出让场地、企业建厂房并购置设备、建立校企生产实习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学生轮流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顶岗为企业生产产品。企业入校后,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可以交替进行,不必再异地活动。这正是“学校就是工厂,工厂就是学校”,让学生在学校提前体验到了企业(工厂)里工作、生活气氛,为学生今后真正进入企业作好铺垫。
“产教一体化”式利用学校的汽修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开展“产教一体化”式“半工半读”模式,就是将实训基地办成一个经营性经济实体,即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实习产品就是生产成果,教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工人,体现了学校获利、学生获得劳动收入的“双赢”原则。开展这种“半工半读”模式,有两大好处:一是能接受对外加工(或生产)的业务和订单;二是学生的技能水平能达到相应的岗位技术要求。
“校企交替”式“校企交替”式“半工半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2006年夏季,我校2004日化班与柏皇卫浴首次开展这种“校企交替”式“半工半读”模式。2007年1月,我校与厦门鹭达公司签订“半工半读”协议,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两个月一轮换,期满后返回学校再接受培养。此后,又先后与光讯电子、莱恩迪、奔马企业、海莱照明等企业签订并实行这种顶岗实习模式,企业生产忙时学生以“工”为主,企业生产闲时,学生以“读”为主。解决学生锻炼机会少和企业缺员工的两大难题。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体会
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随着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职业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其受益主体也由学生扩展到教师。校企合作内涵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训练条件的互动多赢机制。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通过实践、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课程改革、技术服务等项目的开展。
校企合作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学校走向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作用是很大的(参见表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问题探讨
质量与安全问题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在实践中,一方面,教学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标准对校企合作过程的考核与控制是人才质量的保障与监督机制,企业作为评价主体的缺位削弱了质量监督的力量。校企合作过程的质量监控主体应是校企双方,并通过反馈机制调整。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是暂时性的,企业一般不会为学生购买保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的经济利益将受到较大的损害,所以许多企业鉴于这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此外,学生分散在不同企业顶岗实习时的生活安全也是一个难题。
低报酬问题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动力。就企业而言,追求利润是最终目的,企业既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也没有给予学校资源支持的责任。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通常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无法满足顶岗实习学生的最低生活要求,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提高。
政府宏观政策的问题从国外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看,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校企合作的有效促进力量。由于校企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平等,因而需要一股中间力量来平衡校企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主体的有效互动。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规定最低薪酬标准,积极引入保险机构,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关心的校企合作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政策创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陈斌,等.工学结合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偏差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3]周明星,关炳岳.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作者简介:
叶建峰(1956—),男,福建漳州人,集美轻工业学校讲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