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的理论认识

2009-03-17林旭兰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

林旭兰

摘要:职业学校德育是职业学校教师根据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角色定位以及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进行育人与树德的一系列活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德育应追本溯源,回归本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德育规律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鼓舞与引导下,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以及学校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4500多所,在校学生近2000万人。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先,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宪法规定的学校教育根本任务。德育工作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灵魂,也应该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从传统意义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一方面他们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应试与发展的需要,但最终未能实现夙愿,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压抑自我,缺少释放的机会而对学校产生不满与愤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复杂性与难度。再者,由于职业学校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来应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因实效性差而陷入两难境地。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

德育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并存,中西方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观念共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未能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生命成长的情感与渴求,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德育工作滞后性削弱了对人才的教化实效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常常逃不脱知识教育的窠臼,片面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或理论知识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德育主题。即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把相关内容改造成概念或条款,以灌输、记忆、背诵的形式强制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淡化了对德育工作的兴趣与参与意识,最终退居成局外人。这样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或“隔靴搔痒”,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也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所以,有人反思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四多四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行为养成训练少;单向的知识灌输多,而双向的情感互动少;沿袭普通教育的德育标准和方式多,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德育活动少;德育目标的制定,往往是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过多,而体现受教育者人格成长需要的偏少。德育目标“高、大、全”,偏离了人的真实发展,也就失去了它的适应性。

针对以上情况,各职业学校为了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合起来,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措施都具有下列共性: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各职业院校在政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有效地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也注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信息,真正贯彻“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方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教师就像一本新书,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的心灵智慧。职业院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事业感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另一方面学校采取了有效措施,鼓励并扶持德育教师创新,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途径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因此,通过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各类竞赛、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的舞台。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道德养成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把外在的纪律与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以课本为纲,又要把国际国内大事及学生关心、感兴趣的事情及时融入到课堂中去,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思维习惯。

诚然,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的驱使,导致职业学校招进的学生被认为是末流学生,职业学校的教育被认为是“淘汰教育”,使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工作热情遭遇打击,蒙上了自卑的阴影。而且,从这些方法本身来分析,他们大多只是就德育论德育,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德育理念,也没有产生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对策。因此,这种只注重表面的德育对策,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与之产生共鸣,也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言:“青年学生掌握德育知识不等于他们真正懂得了道德的道理,知道了道德的道理也并不意味着就会去按道德的要求去做事。”

“道德跟知识有关系,道德和人的认知发展有关系,道德更与人的体悟和体验有关系。人只有真正把生活中的经历、经验加以反思,变成体悟,才能获得境界的提升,获得阅历的增长,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中职学校德育应追本溯源,回归本质

道德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人类最初的道德教育是以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灌输道德的戒律。道德内在于社会生活,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也是生活中人的精神需要。因此,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没有游离于人之外的道德,也没有脱离社会生活的道德教育。所以,职业学校的德育要紧密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求,虽然学校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阵地,但道德学习的过程一定要融于社会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离开人的生活。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以某种教条、空洞的道理、以及抽象的道德规范为出发点。职业学校长期给学生灌输缺乏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抽象道理,这正是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症结所在。因此,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是学校领导或教师制定出条条框框让学生往里钻,而是要遵循生活规律和德育规律,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于自然而然中感召和触动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教育、提升境界、升华人生的理想。

具体在方法上而言,学校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多开端性和统一性的德育规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情”,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以知促行当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使得人们经常面临各种道德冲突与道德抉择的困惑。当代中职生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是伴随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一代,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而他们又是高中的落选生,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成长背景,注定了这一代中职生所面临的挑战与人生境遇大大的不同于以往同龄学生。在新旧道德历史夹缝中成长的一代,是困惑的一代,也是令人们格外担忧的一代。因为在这一代学生身上既有时代迅速发展所涌动的超强活力,又日益暴露出是非观混乱,善、恶、美、丑不分等一系列道德问题。这种道德观的错乱,极易导致错误的道德行为,甚至使一些学生滑落至道德底线,最终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选择能力成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道德问题的根本在于培养中职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中职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德育不能规避的重要课题。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通过创设各种正面的典型的活动,逐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来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
利用网店实施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策略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慕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