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府职能探析

2009-03-07张铃枣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

摘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政府负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文化软实力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集国家意识形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注重改善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的重要职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家意识形态 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中华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改革开放持续30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背后,必然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党和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②明确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重心,政府作为一种权力资源,在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应用政府掌握的资源,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履行好政府职能。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

众所周知,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他把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③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即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部分,其核心实力是文化魅力。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历史证明,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备的国家。而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软实力思想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新现实,即实力的性质或来源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它可以说代表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未来方向。作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在其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自有其战略意图,主要是强调美国自身价值观的优越性。但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角度看,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这一概念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各国纷纷制定增强本国软实力的对策。对于我们来说,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具有本质区别的是,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市场吸引力、思想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因而是一种体现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之,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在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的职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文化软实力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不是相反。所以我们在理解文化软实力时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不是像有些人把文化的作用和地位片面夸大,如是这样,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之所以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并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而是与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密切相关。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得以实现和增强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只有在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中,只有与硬力量即经济与政治军事实力相结合,文化这种软力量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软实力与硬实力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将无从谈起;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软实力越强大,就越能够促进硬实力的发展。历史证明,如果片面注重发展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基础上,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政府的中心工作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履行好这方面的职能。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集国家意识形态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④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是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形成统一意志、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党和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最强大的力量。政府要调动社会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条件。

3.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和谐文化是文化软实力辐射社会凝聚功能的载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⑤的新论断。在我们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同的利益观和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凝聚各种文化力量、文化资源的现代文化模式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种现代文化模式归纳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还包括当代不断发展创新着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谐文化追求社会的融洽和安宁,是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形态,能获得全国人民的一致赞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谐文化适合现代和平发展的国际大格局,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和互补中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现代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筑牢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而成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分认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⑥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和世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根本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根本依据。因此,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一个具有高度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即使在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军事上比起其他国家来暂时处于劣势,也是不可战胜的;反之,一个国家尽管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国内各个民族、阶层或利益集团之间貌合神离、各行其是,也是不堪一击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凝聚力。正是这种民族凝聚力构成中国综合国力的核心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凝聚力突出地表现为围绕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所产生的一种向心力和团结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革命战争时期到新时期的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是党和政府的重大使命。

5.要注重改善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形式和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是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但如何叙述和表达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确实需要有所改进。例如我们有些文化产品、包括所谓的主流文化、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粗糙化、说教式等弊病,以至这些作品成了概念化和假大空的别名。文化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包含着精神价值的产品,它的真理性价值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真理的光芒。政府在宣传国家意识形态时,要善于从真实、亲切、有效等角度来审视我们的传播技巧,达到表达自己价值取向的目的。一要提高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目前,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是客观事实。但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既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部分,也有非对立的部分。看到对立是必要的,但不能理解为两者只有一种对立关系。如果只看到对立,二者不仅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而且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较量,这对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国家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内容,应当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应该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二要提高我们传播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新角度。例如在宣扬中华传统文明和古典文化的时候,不能仅仅是表面的舞狮、唱戏,这太过浮于表面化,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例如“和”的思想精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和博大。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精髓、思想实质以及深刻内涵,让世界人民特别是与我们的文化渊源根本不同的西方人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深邃和伟大,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尊重与学习,促使各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发觉中华文明对改造世界和构建国际新秩序以及和谐世界的巨大作用,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多元的世界。我们在对外宣传时,不仅要传播传统的中华文明,更要突出时代特性和与时俱进,着重宣传和介绍我们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我们的成功经验,我们实现发展和腾飞的原因等方面,努力改善我们的形象,并在国际关心的诸如人权、国防、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升我们的透明化和公开水平。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革,让世界了解我们所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们能够发展壮大并在新世纪提出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源所在,才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真正缘由。这样既宣传了我们的主流文化,又能使国际社会认同我们的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繁荣。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变化的中国,一个不断向上、奋发进取的中国。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发展模式和国家形象层面实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软实力得到积极的构建,并进一步推动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整体竞争力、影响力的全面壮大。这样我们就能在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等方面促进我们软实力的提高,让世界真正认识我们,为我们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宽松的国际战略环境,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注释:

①④⑤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34、35、35。

②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11-10.

③[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说明:本文是2008年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福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A6。

作者简介:张铃枣,出生1963年9月,汉族,副教授,硕士;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政府理论。

猜你喜欢

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
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