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

2009-03-07杜祥军

管理观察 2009年3期
关键词:就业难经济学大学生

杜祥军 谢 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同时每年有2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落实不了就业单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 大学生 就业难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往大学的“精英教育”势必向“大众教育”转变,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发展“大众教育”来刺激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1985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就从1970年的14.64万人猛增到93.19万人。发展高等教育能否起到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和缓解就业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如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过快,而办学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就有可能起不到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目的。同时,如果教育质量提高与招生数量上升不相匹配,不能按照市场要求培养毕业生,那么,就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反而加大就业困难。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缓解就业方面的目标远没有达到。

根据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就必须要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两方面相等。学校、学生是供给方,劳动力市场则是需求方,有效需求量和有效供给量的均衡点就是充分就业量。

先看供给。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 2007年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但在扩大招生规模过程中,不少学校仅停留在数量扩张上,没有注重改善办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在专业设置上,不少大学纷纷扩大热门专业和学科的招生数量,产生了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同时,由于大学教育培养周期有一定的时滞,这些在当时的热门专业和学科,经过3~4年之后有可能变得不再热门,这就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挤压现象,即某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普遍过剩,而另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又存在着不足。从质量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大学生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很多高校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如果我们高校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和调节下,将呈现出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的局面,这样教育的全面性才能得到体现。

再看需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但从劳动力需求的主体看,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需求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编制的减缩和对较高层次学历的要求,再加上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市场的风险、资金的匮乏、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得创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也微乎其微。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亦即,结构性失业太大。自2007年8月份起,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持续放缓,受此影响我国GDP增幅也出现回落,使得大批的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据上半年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已有6.7万家中小企业关门,倒闭企业达8.5%,据专家预测这样低迷的经济状况将持续两年。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从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出发,可以将大学生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考研、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目前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经济中由于劳动力的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充分的,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工作信息,信息的不通畅势必造成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另外,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地理位置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个人素质、专业技能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最终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

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大学生学习期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专业、知识、技能等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势,必造成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要求的情况,大学生毕业时就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不能顺利就业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地区已有大批企业破产,从近段时间各地不同层次的招聘会中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看,总的人才需求量较少,据资料显示,比同期需求数量减少了40%。即使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经济仍持续增长,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最终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包含部分周期性失业的因素。

除此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劳动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等。但经济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长。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势必要从经济学观点出发,遵循经济理论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杨素华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分析[G]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维华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F]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 杨雪剑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光明网 2006

猜你喜欢

就业难经济学大学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