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
2009-03-07薛小荣田云章
薛小荣 田云章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关键词: 从众行为 群体行为 群体管理
从众行为,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从众效应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形:一种情形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情感上还不稳定,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既有积极作用,也会造成消极影响,我们应加以科学分析,区别对待,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主要类型
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表面的行为可分为从众或不从众,而内心反应却有容纳与拒绝之分。对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不一定是协调一致的。就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具体情况而言,可分为几种情况:
(1)表面从众内心也从众。这是一种心服口服的状态,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个体不仅表面上赞同群体的意见,心理上也认为群体的意见和要求是正确的,因而在表面与内心都积极与群体保持一致。
(2)表面从众,内心不从众。这种从众是一种权宜性的从众或假从众。个体屈从于某种压力,在表面上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但内心却另有看法。
(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从众。即在公开场合并不赞成大家的要求和行为,但在内心或私下里却表示赞成,个体的行为带有文饰性。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好胜心、嫉妒心和虚荣心都十分强烈,有时会错误的认为听从别少、的指挥、服从他人的管理会有失“尊严”,被人小看,所以故意犯规。
(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不从众。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从众或反从众的行为。这种表里一致的行为常常造成与多数人不妥协的状态。取这种态度和行为的学生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可能是个体确信群体的目标和意见是错误的,并认为有能力且应该将群体意见扭转过来,因而在内心和表面都不服从群体。第二种可能是个体对群体产生离心力,而且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愿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个体与群体的脱离。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典型表现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调查后发现,不少大学生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并且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1.学习从众。在大学入学时,学生班级和宿舍一般都是随意安排的,但是在一个学期后就有了一定的差距。随着大学生活年复一年的走过,各方面显示出了不同层次,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一句话,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越来越差。有的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拿到奖学金,学习成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有的宿舍却人人都“挂课”不及格,网游则成了大学生活的进行曲。
2.择业从众。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的想法,一心考研。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了约,原本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考研与就业抉择中,盲目从众,对个人发展不负责任。
3.入党从众。按照常理,入党应该是大学生追求思想进步和政治走向成熟的自觉表现。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通常一个班级中95%的学生会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入党愿望。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在如此高的数字背后,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一种盲目从众。或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从众于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看到别人参加党校学习,自己不上党校好像没面子,而真正把入党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只是少数。
4.消费从众。大学生个性上独立,但经济上还未独立,其主要来源还是靠家庭的供给。大学新生入学期间,许多新生会要求家长买齐手机、电脑、MP3数字播放器等“三大件”。即使一时没有买到,过不了多久就会“向前看齐”。这三大件除了实用,更是一种炫耀性。不少学生配备手机主要还是用于同学间的联系,电脑更多的还是用于上网玩游戏。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同学在高中时尚能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但是一到大学就随了大流。消费从众使不少学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5.恋爱从众。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高潮期主要指在大二、大三这一阶段的学生,据统计这一阶段开始恋爱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大学生从众行为分不开的。有些学生入学时抱着“一心学习,不谈男女私情”的坚决态度来到大学,但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看到周围的同学成双成对,自己不谈恋爱觉得很不自在,于是先前定下的大学期间不谈恋爱的戒律逐渐瓦解,最终成为“爱来爱去”的恋爱一族。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分析
1.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原因
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现象,它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而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却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
(1)个体因素。众多的观察表明,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程度、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都会对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
(2)环境因素。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群体的性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一致性和群体的凝聚力等。如果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如果某一学生群体对坚持独立意见者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一定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许多事实也表明,在能够满足个体愿望的学生群体中,个体容易产生服从感。在凝聚力强和意见经常一致的学生群体中,则个人也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2.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双重作用
大学生从众行为作为一种大量存在的行为,我们首先要承认它确实会起到积极作用。首先,由于从众行为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增加群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所以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其次,当个体在意识到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和紧张情绪,从众行为能够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需要。再次,从众行为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贯彻和执行,有助于群体规范和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组织权威和制度,使各种正式学生群体组织内部保持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
然而,正像许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也是如此。它既可能促进一个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可能促使一个学生群体和个体走向没落衰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众行为倾向于“一致性”,容易给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其次,在决策时人们倾向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意发表不同意见,以至于出现表面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做出不正确的结论,最终导致决策出现偏差。其三,学生群体内部的个体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
四、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管理策略
基斯勒曾经从个体的角度提出从众行为产生的四种需求或愿望:即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或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我们应该依此对大学生从众行为正确认识、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管理。
1.对积极的大学生从众行为进行引导和培育
(1)鼓励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群体氛围。在这种群体氛围中所产生的从众心理一般是积极的,往往促使个体积极向上,群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强,不成文的规范力强,会增强个体的从众倾向,导致积极的效果。
(2)重视学生中权威人物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人常说,“人贵言重,人微言轻”。当需要群体对某个问题认同,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时,可以让学生骨干或“意见领袖”先发言表态,这样个体可能屈从于权威人物或“意见领袖”所代表的群体规范而产生积极从众行为。
(3)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树立榜样或典型人物,并且大力宣传,这在从众倾向很强的学生群体中应用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对消极的大学生从众行为进行避免和消除
(1)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和自信心与从众行为成反比。从众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是由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自信心不足以致于盲目从众。
(2)应急状态下尽量避免大规模的群体集会。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规模与从众率呈正比例关系。在紧急状态下,规模越大的群体越容易出现情绪互相感染、暗示和模仿,个体往往会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3)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时要注意纠正“一边倒”。众人意见的一致性会增加成员的从众率。但是如果有人在众人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能坚持不同意见,就会减少群体的盲目从众。在不良心理现象泛滥时,要鼓励和支持人数可能很少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减少不良心理的从众率。
(4)控制“自然领袖人物”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领袖人物”有很强的号召力,大规模的盲从行为往往离不开他们的鼓动指挥和推波助澜,需要对他们的行为予以足够重视,适当的时候要予以适度制裁。
五、结束语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给与关注。对大学生从众行为,我们既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只有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现象研究开始,充分认识这种从众行为的特点、作用和动因,才能探索出有效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