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疏散中的群体及其行为研究

2017-04-21孙庆峰姜卉

科技资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功能

孙庆峰++姜卉

摘 要:应急疏散中群体及其行为的类型及特征对应急疏散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巨大。该文从“为己利他”“舍己为人”“舍人为己” “损人损己”四个方面分析了应急疏散群体类型及特征,从应急疏散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应急疏散群体的社会正负功能,并从去个性化、从众行为对群体行为的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助长、社会惰性、无意识盲从、趋同一致性等方面群体行为特征。

关键词:应急疏散 群体行为 功能

中图分类号:X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192-02

1 应急疏散中群体的类型

应急疏散中群体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

(1)“为己利他”行为类型。此种类型大体包括次级群体、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等。其他群体视心理和情况而发生改变。

(2)“舍己为人”行为类型。此种类型大体包括初级群体、非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等。其他群体也有可能发生此种行为状况。

(3)“舍人为己”行为类型。此种类型大体包括非正式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等。

(4)“损人损己”行为类型。此种类型大体包括内群体、外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等,均可能有“损人损己”的情况。

2 应急疏散中群体的特征

2.1 有共同目标

初级群体在应急疏散中,有极其强烈的共同目标,而且成员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密切,群体的意识很强,群体的整合度也很高。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成员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那种失去的痛苦很给心灵造成很大震动,因此,为了帮助自己最爱的人,快速逃离危险的现场,甚至为了自己爱的人而付出自己的一切。

次级群体在应急疏散中,也有较强的共同目标,成员之间的感情虽然不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但是,在较大的次级群体中,就会出现一些小的初级群体,例如:军队中的战友情、学校中的“哥们”群体等,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为了自己在乎的人毫不犹豫共同面对突来的灾害。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保护、要拯救眼前的在乎的人。此外,内群体等其他群体在突发灾害时,也同样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

2.2 归属感

归属感有很多种,舒适感、安全感、被照顾、成就感等。初级群体在应急疏散中,会具有相同的归属感,和最爱、最亲的人在一起,哪怕遇到危险,也是勇敢的、积极的,只因为有最爱的人的疼爱、保护。某水灾中,群众们伸出援助之手,将站在高处的陌生人拉进小木船中,大家没有太多的言语,但是,一切都已经成为一种温馨的、形成一体的感觉。这是一种来自踏实的归属感,有危险大家一起扛!

2.3 相互作用

在共同的参与中,群体成员会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在应急疏散中,无论是什么群体都会出现相互影响的状况,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也有,每个人都在紧急疏散中成为自己参考与模仿的对象,而且,也会相互作用,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呼吁更多正能量。

3 应急疏散中群体的功能

3.1 社会正功能

在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中,由于存在着无法替代的感情与血缘关系,因此,群体中的成员会有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在从前的灾害中,有很多感动中国事迹,他们的无私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人传颂,给世界带来满满的正能量。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作用,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3.2 社会负功能

如果是由于水闸松开加上暴雨而造成突发水灾,那么这种灾害具有爆发性的灾害,会使人们的心智突然受到冲撞,有可能会出现视而不见、见死不救、甚至会损人利己。此刻,群体分界可能会比较明显。

4 应急疏散群体行为类型与特征

戴维·波普诺(1988年)认为,“群体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在应急疏散场景中,人员往往聚集在一起,群集由个体组成,具有社会性,其属性受个体之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此时的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4.1 群体行为的类型

无论是哪些类型的群体,在应急疏散中,大家的自主判断力均有下降,甚至盲目从众,少部分头脑清醒的人,在混乱的状态下,也无法独行。具体有以下两大明显特征。

(1)从众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美国心理学家Asch(1952年)发现了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并称其称为羊群效应,这种效应在灾害发生早期特别容易出现;尤其是在应急疏散中,由于个体的恐慌造成了集体的慌乱,使羊群效应更加明显。

(2)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这叫做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提出的,意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体丧失其个体性而融合于群体当中。在突发灾害应急疏散中,群体人员,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随大流挤同一个出口。

4.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社会助长作用。在应急疏散过程中,倘若有一个人首先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别人的认可,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那么,这种正能量会产生传递。在广东潮南水灾应急疏散中,整个镇子,整条街的人们脸都洋溢着微笑,大家划着小艇,挨家挨户的把人救出来,仿佛都是一家人,一起奔向出口,奔向阳光。

(2)社会惰化作用。1979年,拉坦内及其同事在一项“拍手和欢呼的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拍手和欢呼,并测量了每个人产生的声音强度。结果发现,随着群体中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减小。也可能出现同原理的状况,假如有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则旁人可能会认为别人会帮助,而别人也是这么认为,致使没人帮助那个处于危险的人。

(3)无意识的盲从性。在一个群体中,有意识的個体会很容易丧失,而取而代之的是无意识的群体。灾害来临时,人们心理变得惊慌和恐惧,心理会发生畸变,群体成员的情绪相互感染,失去自我,从而乱了阵脚,产生过激的行为。

(4)趋同一致性。在特定群体集结、情况紧急的状况下,个人思想感情必遭弱化乃至泯灭,会不自觉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个体失去独立的意志和自由的思想,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群体形成一种暂时一致性的心理状态,人群就会恐慌,处于惊慌的人群会想快点离开危险地带,失去阵脚,大量的人聚结在一个很少出口的拥挤空间,逃散的个体共同目标就是尽快逃离这个房间或者建筑物,形成一种胡乱的趋同的逃生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对群体类型、特征、功能分析,在组织应急疏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充分发挥特定功能,并对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加以引导,以利于应急疏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庆峰.突发水灾应急疏散可靠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 付净,刘辉,包海峰.突发安全事故个体——群体安全行为决策探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39):91-94.

[3] 周致纳,史忠科,李迎峰.行人群体闯红灯行为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177-182.

[4] 陈小君,林晓言.交通基础设施应急疏散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71-80.

猜你喜欢

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一种电磁炉的功能设置方法
2IN1厨房漏斗
作为一种文化的校庆:本质、功能及其发挥
我有特异功能
功能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如何激活手机里面的Doze模式功能
户外也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