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网络“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2009-03-02赵瑞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授之以渔多利克隆技术

赵瑞霞

《克隆技术》作为科学教材中的一课,该以何种方式教授,又该让学生对克隆技术认识到何种程度,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科学教材都有《克隆技术》一课,小学的这节课绝不能上成中学生物课。它应当充满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于是,我决定采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授之以渔”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探究,在课上根据不同专题进行展示。

一、以学生为本,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怎样才算“不需要教”?我认为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善于总结规律,拥有“渔猎炎技”。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启发、激励、督促等手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思路,发掘其潜能和创造精神。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自渔”的本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1.“导”为设疑激趣

课前,师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克隆技术一课进行研究,确定了6个探究问题。

问题类型一: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克隆技术。

①小羊多利是怎样诞生的?

②哪只羊的贡献最大?谁最有资格当小羊多利的妈妈?为什么?

问题类型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克隆技术的前景。

①科学家研究了哪些克隆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②科学家研究了哪些克隆器官?有没有关于克隆人的研究?研究克隆人有什么用途?

问题类型三:围绕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议性话题,让学生认识仍有许多科研问题等待科学家去解决,同时渗透辩证的科学观。

①你支持克隆技术,为什么?

②你反对克隆技术,为什么?

问题确定后,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确定研究方法、研究途径和展示方式。我向学生说明了学习进度和评价方法:每完成一个环节,柱状图会有相关记录;课前进行第一轮评比,课上如果哪组展示得清楚、生动、有创意会另行加分,课后进行最终评比。

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涨:买资料书、电话询问、咨询老师、小组讨论、上网查阅……

2.“导”在学法提示

每一种学法的指导都应和教学环节、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学法要渗透于教法之中,让学生通过多次体验,反复感知。在探究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学;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做。为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习的多种模式,对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思维偏离现象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授之以渔”的落脚点才会更实在。

比如,“多利的诞生”和“谁是多利的妈妈”两个问题很相似,两个小组向我汇报、展示的内容也差不太多。于是,我与第一小组的学生协商,把多利诞生的过程以表演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样既有趣味又避免了形式的雷同。学生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讨论表演剧本、道具制作等问题。最后,他们在我的指导下,以“多利的烦恼”为题,编演了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话剧,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为避免表演的形式主义,师生设计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提出了几个问题:哪只羊的贡献最大?到底谁最有资格做多利的妈妈?这两个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发了学生思索,还为下一个小组的展示作了铺垫。

“谁是多利的妈妈”这一问题,实际是从理论的角度阐释克隆技术。当该组学生讲解即将展示的内容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讲授点与第一组的展示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第二,讲解所用的词汇太专业,缺乏趣味性。第三,演示文稿文字太多,不够形象直观。学生一听,非常着急。我笑了笑,先肯定了他们近期付出的努力,然后提出修改展示方案的建议:从第一组提出的问题引入,用生动直观的图画讲解为什么第一只白脸羊贡献最大,最有资格做妈妈,以回答学生们心中的疑问。

3.“导”为学生铺路

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抓住突破知识点的关键,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判断、联想和推理。

我们学校有着一流的教学硬件设备,网络教室、计算机房随时为学生开放。但有些问题通过网络也难以解决,以我所掌握的知识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满意的答案。于是,我联系了171中学的生物教师,学生通过走访这位教师,解决了不少心中的疑问。课堂上,无论是支持克隆技术还是反对克隆技术的学生都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尽管人们对克隆技术没有定论,但学生通过对克隆技术的探究,认识到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初步形成了辩证的科学观。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力协作,既发挥了自己的智能强项,也促进了某些弱项的发展。学生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1.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为让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在活动中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其发表不同意见,使课堂呈“百家争鸣”之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被充分理解、尊重,得到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机会,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搜集和使用资料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合作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得到提高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他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学校里,教师通过午间班和自习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沟通、互助、分享和尊重他人。学校外,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能力的强弱进行分工,查阅资料并制作演示文稿。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人际关系智能得到提高。

3.以点带面,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调动了其潜在能力。(如下表)

《克隆技术》是综合性的探究课程,它涉及科学、语文、音乐、美术、形体、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这一空间中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最终领悟“捕鱼之道”。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授之以渔多利克隆技术
无远虑 有近忧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生殖性克隆技术
沉默的多利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为了“梦之队”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科研应拒绝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