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现状与设计
2009-03-02郭芳慈黎利宗世哲
郭 芳 慈黎利 宗世哲
教材是连接课程与教学的桥梁。虽然教材只是新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但是大多数教师仍然将教材视为理解课程标准、细化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依据。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材设计与使用上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教材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写出版了数百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广泛调研,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出版品种过多、过杂,缺乏多层次的特色教材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技术设施、学生基础、师资水平差异非常大,对教材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状态。虽然,各地编写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品种之多,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但总体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低水平重复的多、内容雷同的多。
2.教材修订推广不及时,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变化很快,对教材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应用实践已经表明,一套信息技术教材的生命周期往往是两三年。然而,很多教材在编写完成后,作者队伍就解散了,根本谈不上修订和更新,更谈不上师资培训、配套资源服务等,导致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由于各地的教材选用机制仍然沿用多年来其他学科教材的选用机制,一本教材出版后,要等一两年才能进入教材选用目录,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3.教材缺乏立体化设计,忽视配套资源的开发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要求为根本出发点,要以课程为核心,整合已有资源并聚拢教与学资源。但实际情况是,多数教材编写者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上,无力顾及配套资源的立体设计与开发。一些教材即使有配套光盘,也因为没有进行整体同步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教材设计思路模糊,不能充分表达课程内涵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在设计理念、目标定位上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一些教材把目标定位在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上,不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与策略,更无从考虑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一些教材虽然自称按“主题活动”或“任务驱动”方式编排,但其中的内容不过是一个个操作案例的罗列,而不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或“任务”,既不能恰当地表达知识内涵,又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体系。
5.教材内容体系多样化,难以与高中教材衔接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纲要》已不能适应实际发展需要,各地出现了许多自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信息技术教材,从而导致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格局,《纲要》的作用和课程的规范要求形同虚设。因此,从政策层面看,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与展开,有必要推出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相协调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适时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有机衔接的教材。
二、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演变而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计算机课程”烙印。从教材开发上来讲,要想真正转变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涵,编写出版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核心问题是建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探索教材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我们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经过反复讨论、试教、论证,按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本阶段,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螺旋层次划分,分为基本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下表是基本知识体系的模块分层(更详细的模块目标要求可参见《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和第8期)。
拓展知识体现了课程内容层次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的需要。教材要根据选用地区的实际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拓展知识。从学习功能看,拓展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二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从内容模块来看,小学阶段一般选取“制作电子相册”、“多媒体素材处理”、“数据表处理”、“制作网页”、“制作动画”、“Logo程序设计”等模块;初中阶段通常选取“图像设计与制作”、“制作Flash动画”、“程序设计”、“制作网站”、“学用几何画板”、“智能机器人”等模块。
三、教材的设计思路
纵观近年来开发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发现,教材设计所遵循的课程理念、方法和思路正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也是教材编写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从课程的宏观目标看,“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人类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作为各类学校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平衡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科学性、层次性
教材设计时,应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学科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学生在熟练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就能够融会贯通基本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材基础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和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体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文化意义,增强他们对先进信息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较混乱。教材要科学、准确地阐述相关概念和原理,要用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同时,鉴于我国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条件的巨大差异,要注重教材的弹性设计,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
3.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
首先,教材的设计要关注课程特点,适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信息技术课程中各模块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同应用软件、不同知识点、不同操作技能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的规则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教材在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时,容易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难以梳理出学科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为此,教材可以从总体上来设计活动任务,将每一部分的内容,甚至整套教材统筹考虑,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用知识的相关性这根无形的线把任务串起来,任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梯度。同时,通过学科的核心知识点来安排单元标题和课标题,保证明朗清晰的知识结构。
其次,教材的设计要突破学科知识中心的束缚,以学生的发展为内容选取的基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其终身发展来说,只是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教材设计上,要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找到最基本的事实性知识,最值得学习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并把它们合理地呈现出来。此外,不同学段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教材设计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
4.体现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也完全适用。在这种教学结构下,教材设计要注重采用任务驱动、主题活动、问题探究、体验学习等方式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各种个人的、小组协作的学习活动。因此,教材单元活动结构设计及其任务设计至关重要。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单元活动主要分为两种结构:一是知识主导,活动穿插;二是任务主导,知识穿插。多数教材以正文、实践活动、任务操作展开单元教学内容,即单元、知识点、活动、任务之间的不同组织关系及其侧重点不同,往往决定了不同的设计取向。不同的单元结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要依据具体内容做出适当的编排。
5.倡导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是学生展示创造力的广阔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因此,教材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设计活动过程和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积极地应用到生活、学习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在创新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
6.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因此,教材设计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原理和操作、体验信息技术在应用实践中蕴藏的神奇和趣味的同时,还要展现信息技术的文明与创新,引导学生欣赏信息技术及其活动中的艺术感和文化性。
总之,面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需要构建并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从教材设计的角度看,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巧妙编排,以编写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的教材;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教师要积极研究课程教材,大胆进行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