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实施策略
2009-03-02郑春
郑 春
摘 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赋予教育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现实化的语文教学应注意展示生活实物,营造生活情境,点击生活需要,链接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最大可能地实现语文教学现实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实生活;融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19-02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特点是以知识训练为主线,以字词句章为抓手,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使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认知训练,而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实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是多么精妙的话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紧扣生活,扩展时空,延伸触角,这样才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探究语文的需要和情趣,才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亲近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展示生活实物。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客观景物,帮助学生建立事物表象以及表象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实现言与意的交融,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如教学《卜算子·咏梅》时,或领着学生走进自然,或折几枝梅花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梅花的形、色、味等,并将梅花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或凋零殆尽的其他植物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了梅花那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等品格,在此基础上拓展毛泽东的相关故事,进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此时无需过多的引导,学生定会满怀激昂赞叹之情体认梅的风姿和品格。又如教学《秋天来了》,教室内可布置些成熟的瓜果、火红的枫叶、多彩多姿的菊花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能产生浓浓的诗意。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角落开辟生物角、玩具角等,让一些可爱的小金鱼、小螃蟹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
营造生活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要我们善于呈现现实生活背景,浓浓的生活味会使语文教学魅力无限。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点。利用文中插图、语言描述、多媒体渲染等手段,再现可感的生活场面,呈现文本描绘的生活情境,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的情趣会高涨,主动性会倍增。如教学《学会合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合作解决某个问题,合作后,分别采访合作最成功的小组和合作效率较低的小组,让他们分别说说合作中的体会,进而自然过渡到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切实感悟,对合作这一主题就会有深层的理解。
点击生活需要。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尝试、体验以及被人欣赏等需要。语文教学应满足学生的这类生活需要,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类似的生活需要和情绪,沉醉于生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这些生活需要可能是自发的,更多的需要教者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相机点击,为此,教师不能被概念化的教参所束缚,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学生自由地说,大胆地讲,深情地读,畅快地写,主动地思,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多角度地体验生活。如教学《谈礼貌》后,设计“礼貌用语大本营”的拓展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交往需要,说说你还会用哪些礼貌用语:请人帮忙说“拜托”,初次见面说“久仰”,请人出席说“赏光”……这些和气文雅的礼貌用语,从知到行,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之中,既拓展了知识,升华了文本,又内化了语言,真真实实地满足了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生活需要。
链接生活经验。课文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的生活,也不等同教师眼中的学生生活,所以,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和真实想法,想一想:学生已积累了哪些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其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借此激发学生想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和情感积淀,感悟文本。如教学《春联》时,如果一味地讲春联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兴味索然,而从学生熟悉的过新年出发,引导学生回想除夕贴春联的生活画面,定会兴趣大增,接着激发学生联系贴春联的生活经验自读课文,然后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描绘书中春联的画面,感悟文中春联的意境,进而根据上联对对相应的下联,为不同身份的人选择合适的春联,收集自我感兴趣的对联,等等。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回想现实”或“模拟生活”中自主地探究语文,自由地放飞思绪,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通过“语文”的途径发现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课堂体验,关注和理解生活语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激励学生理解生活,服务生活。如教学《鹿与狼的故事》时,在学生明白了“要保护环境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主动探寻相关知识和法规,并制订一份“绿色环保行动”计划,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身边的环保问题,争做家乡的环保小卫士。
回归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有多广,探究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引导学生从文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感受现实生活,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让真实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探究语文的广阔天地。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的意识,感受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的激情。这就需要教师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知识中服务生活,使语文学习的生活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如教完《向命运挑战》后,启发学生:“你了解身边向命运挑战的人吗?”以此激发学生走向生活,接触社会,通过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探索现实问题,热爱美好生活。学生只有回到现实中探究语文,才会激活自我的生活情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积累,提升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而促使学生融语文探究于生活之中,于社会之中,于人生之中。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会开出最艳丽的花,才会结出最甜美的果。只有让生活的列车行驶在语文的轨道上,才能处处语文风光好,时时语文气象新。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将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校外,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使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更开放,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最大可能地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