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2009-02-25刘强周景春邓春红
刘 强 周景春 邓春红
[摘 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切实提高质量, 确实需要认真研究。笔者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及我省高等教育实际,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面临的问题及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做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142-04
[作者简介]刘强,吉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处长;周景春,吉林省教育厅高校干部处副调研员(吉林长春 130051);邓春红,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吉林长春 130012)
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历来十分重视,继1999年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作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①,尤其是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要求。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已开始由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该如何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实践,就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对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内涵的认识
何为高等教育质量?对这一概念的科学把握已成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实践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②《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它包含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有两个重要主题:一是提升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创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作用。这两个主题相结合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新的质量观。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正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
1.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好”讲的就是质量,“快”讲的就是速度,又好又快就是既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也要保证发展的速度,做到质量和速度协调发展。质量和速度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速度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就不会有质量的真正提高;质量是速度的保障,没有一定的质量作保障,就不会有速度的持续稳定增长。所以,只讲质量的发展和只讲速度的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只有质量和速度协调统一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2.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心。量的发展是基础,质的提高是目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而质量水平才真正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③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思想,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提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新加坡是一个只有42年建国史的小国,由于他们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加大教育投入、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在上个世纪赢得亚洲“四小龙”的同时,其综合竞争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被誉为全球化国家;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等方面名列世界第二,“公民素质”指标世界第一。④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使我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3.兼顾速度适度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我们既要避免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倾向和做法,同时也要避免只讲质量不讲速度的发展,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大众化进程,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固然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而牺牲质量,但突出质量也不能以牺牲速度和规模为代价。实事求是地讲,我国既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也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虽然经过几年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大规模增长,但就总量而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资源也比较短缺,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质量和速度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做到高质量、可持续。
二、对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6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 500万人,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千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路。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⑤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我省和全国一样,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表现在:(1)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2)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3)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高校大量存在教授不讲主干课、基础课现象,名师不上讲台,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4)不少高校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就我省而言,还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调整机制,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
2.办学定位不明确,导致高校办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在:(1)近年来部分高校热衷于升格,使得应该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民办高校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把大众化的重任压向了普通高校,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进而波及来之不易的大众化;(2)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3)高校教师总量不足,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短缺;(4)高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参与率和贡献度总体上不高;(5)法学、管理、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出现结构性过剩,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人才观认识不清晰,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表现在:(1)个别高校过分强调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引领社会进步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2)部分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方面,忽略了人格构建、技能培养和个性的协调发展;(3)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亟待加强;(4)使命意识的模糊使部分高校过多地顺从市场需求而忽视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导致自身发展中诸多方面失调,这些都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⑥
三、对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措施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省有普通高校45所(其中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20所),另有独立学院11所,在校生47.56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6.49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居全国第6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是全国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省份之一。高校质量的提高就是高校最重要的发展,也是检验发展成效的尺度。根据我省高等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坚决有效的措施,指导高校合理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高校办学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我省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1.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合理确定高校自身办学定位。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每一所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等,合理确定本校的定位。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明确学校定位、凝练办学特色上下大力气。为此,我们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从我省高校发展的基础和总体定位来说,今后一个时期, 本科在校生规模总体应保持稳定,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时,更多的本科高校都应根据发展条件与优势, 特别是我省人才需求类型要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力度, 确保每个地区有一所高职学院。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证明,高职教育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人才保障支撑。
2.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实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势必难以保证。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来看,集中体现在具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上。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各高校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提高水平注入新动力。积极支持我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支持高校进行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改造,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大力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我省“五大产业基地”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使高等教育质量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一元化原则转向多元化原则。积极构建高校学科专业需求预警系统,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建立一个官方的或非官方的研究机构,帮助高校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将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和高校水平评估适度挂钩,引导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调控与管理,有计划地组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检查。继续实施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3.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强调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内在本质的改造,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要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教学名师遴选制度、名师上讲台制度、教研立项制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优秀教材选用制度等,巩固并建设好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实习活动, 且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对于实际效果要进行检查,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大措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在继续抓好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体系,依托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探索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新模式,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要扶持创新团队建设,对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要抓好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和稳定,用好现有人才,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5.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它主要是对其教学活动的质量控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严治教。要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水平。要引导高校以高校内部的自我保障为终极目标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评估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指向教育质量。自评是高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核心,是高校的经常性工作,是高校日常的一项质量保障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形成性的自我检查、反省,日积月累,才能使保障机制运行起来,从而有效地促成质量的提高。
6.以科研创作工作为支撑,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作紧密结合,创新机制,加大力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参与率和贡献度。要紧密结合我省老工业基地主打产业的需求,以项目为纽带,以校企共建为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搞好项目对接,搭建重大项目平台,铺就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道路,重点抓好对“五大产业基地”具有决定性、支柱性、带动性作用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能力,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使高校成为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先导队,各类急需专门人才的成长源,吸纳人才与智慧的聚宝盆,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各级政府的智囊团,人才资源强国的后备军。
注释:
①李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科教文汇,2007,(3).
②侯怀银,闫震普.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探究[J].江苏高教,2007,(5):9.
③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人大教学,2007,(3):4.
④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经验和教训[M].汤姆森学院出版集团,257.
⑤光明日报,2007-12-8(8).
⑥王洪明,佟曾.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10.
参考文献:
[1]张德江,熙莹.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