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特征刍议
2009-02-25林永柏曾蜀云姜平平
林永柏 曾蜀云 姜平平
[摘 要]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目前由于对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其特征等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一些高校在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为指导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有必要开展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其特征等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涵义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91-04
[作者简介]林永柏,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曾蜀云,姜平平,北华大学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吉林吉林132013)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出现了一股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一些高等学校或以自我扩张的方式,通过增加学科门类,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或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综合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对国家来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对高等教育来说,是扭转综合性大学比例偏低和综合化程度弱、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但在目前的综合性大学建设中,由于对其涵义及其特征等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一些高校在创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为指导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有必要对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其特征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综合性大学的涵义
综合性大学的涵义是综合性大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综合性大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对综合性大学其他问题的研究具有定向作用。关于什么是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
为准确理解综合性大学的内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伯顿•克拉克等人指出: “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①
教育史学家研究认为,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寺庙学校”,古印度奥义书时代的“托克席拉”、“班拿耳斯”、“那的亚”、“萨罗蒂”等,中国殷周时期的“右学”、“辟雍”、“泮宫”等,以及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吕克昂”等。这些古代教育机构都是当时社会最高级学问传授与研习场所,因而被认为是人类高等教育的滥觞。然而,这些教育机构却没有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和现代大学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断裂带。中外学者公认的一个观点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初时,大学是从11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自发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些学校的师生都是牧师,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是世俗的,都是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并且日益城市化的社会需要。这些学校中有许多是神学、法律、修辞、文理方面的专门学校,专门培养牧师、律师、神职或世俗的行政官员。”②中世纪的大学为了与封建领主和教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及抵御地方市民的干扰,仿照当时的行会(universitas)组建了自己的行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社团环境中它们很快形成了行会的组织形式,正是这种组织形式使中世纪大学获得了力量、持久性和一定的自主权。”③欧洲最早的一批大学就是当时的两种学术行会:一种是以波洛尼亚大学模式为基础的意大利大学,另一种是以正统的教会模式著称的法国巴黎大学。后来universitas逐渐专指师生的行会组织并成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这时的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④。19世纪初,在现代大学发源地的欧洲率先发动了一场大学职能的变革,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结束了大学长达700年只培养人才的历史,大学从此开始具有除培养人才之外的另一种职能——发展科学。领导这场变革的是创办于1809年的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按照洪堡的办学理念创建的,它以开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成为现代大学的又一典范。德国大学的改革不仅使德国科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大学,而且使世界科学中心从1830年起转移到德国,在德国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还使得德国大学在19世纪中叶之后高居世界大学之首,许多国家对德国大学的模式推崇备至,纷纷效仿德国的大学模式,把开展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重大使命。
19世纪末,大学的历史再次涌起改革的浪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改革的策源地由欧洲转移到了美洲大陆,而导演这场改革的便是深受德国大学影响的美国大学。美国大学并没有照搬德国大学的研究理论不注重实际的理念,而是在积极营造德国大学式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同时,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催生了大学服务社会这一新的职能。开此先河的是按照《莫里尔法案》的精神所建立的“赠地学院”。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一次革命,不仅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和中心,而且使世界科学中心从1920年起转移到美国,至今已持续了80余年。“赠地学院”的建立还使大学从此跳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以上我们简要地回顾了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从大学的产生到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大学的最初形态是师生行会(Uniiversitas),直到15世纪以后,拉丁语Uniiversitas一词才演变为“university”,用来专指大学。而且“大学”一词最初主要是指综合性大学(至少是多科性大学,而不是单科性院校),对此,伯顿•克拉克等人指出:大学与其他专业训练学校显著不同的是它的多学科性,单一性的机构,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医学校,就没有取得完全的大学地位。⑤由此可见,当时的大学主要是指综合性大学。后来这一用法被传承下来,在许多国家,“大学”一词都用来专指综合大学,如前苏联往往把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УНИВЕРСИТЕТ),在英语国家大学(university)一般也专指综合性大学。
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学的解释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⑥不仅概念上是这样界定的,实践上也是这样规定的,如1912年颁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17年改为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1929年改科为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且其中至少包括理、工、农、医之一,方能称大学。1948年《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1952年,我国仿照前苏联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分别组建了一批学科比较单一的专门学院。从那时起,我国一直将高校分为10个大类:即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后改称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千人以上。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
由上可见,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早被认可的大学样式,而不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
后来,“大学”的含义发生了泛化,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大学泛指所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如《辞海》对大学的解释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分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或学院。”⑦《教育辞典》对大学的解释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分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大学以本科为基本组成部分,有的设置专修科和研究生机构,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入学。”⑧现在,无论是日常用语中,还是学术研究中,或者是在有关工具书中,人们大都习惯于在广义上使用“大学”一词。狭义上,大学特指综合性大学。
那么,什么是综合性大学呢?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是指文理科兼备、基础研究显要、多学科有机融合、培养目标多元的大学。
二、综合性大学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不同质的事物。综合性大学的特征是综合性大学研究中的另一个本体论问题,也是综合性大学研究中的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研究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综合性大学的本质,而且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对综合性大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综合性大学的特征还存在许多分歧。
李德仁认为:综合性大学有三个特征:(1)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学科数量太少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2)科学研究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3)基础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⑨
张继龙、严燕认为: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量”和“质”两个层面。在“量”上,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主要有:(1)学校规模大,学生教师人数众多。(2)学科门类齐全,院系众多。(3)巨额的经费投入。(4)巨大的图书馆藏书量。(5)多校区。在“质”上,综合性大学的主要特征有:(1)整体上的融合性。这是综合性大学最本质的特征。(2)学科上的综合性。(3)科研上的突显性。(4)功能上的多样性。(5)管理上的复杂性。⑩
上述观点从不同视角对综合性大学的特征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综合性大学的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但这些观点还不够准确和全面,有些提法甚至会产生误导,不利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门类的多样性
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即多学科性,是指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这是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科门类单一,学科数量少,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因而也就不能称其为综合性大学,甚至按传统的大学含义来衡量,都不能称为大学。伯顿•克拉克等人指出:“从教学角度说,导致大学与其他专业训练学校显著不同的是它的两个多学科性:第一,神学部、法学部和医学部这些研究生水平的专业学部在同一机构中并列教授(单一性的机构,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医学校,就没有取得完全的大学地位);第二,这些高级的专业课程是设在‘七艺共同课程之上的。‘七艺分成:本科生或学徒学的‘三艺(文法、逻辑、修辞),它们是从事以后学习所需的基本工具;学士或工匠学的‘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它们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11至于学科数量以多少为宜,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张爱龙根据学校的本科专业有效覆盖的学科门类的数量,将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认为“本科专业有效覆盖6个及6个以上学科门类”的大学即为综合性大学。并对有效覆盖作了如下解释:“关于有效覆盖,一般指本学科门类的在校本科生占学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5%以上。作为特例,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可认为是有效覆盖:(1)拥有本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拥有2个以上本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拥有2个以上本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予权;(4)哲学门类的在校本科生占学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以上;(5)历史学门类的在校本科生占学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2%以上。”B12这一观点比较科学,可以借鉴。
2.学科间的融合性
多学科并存是综合性大学得以存在的前提,学科门类达不到一定的量,综合性大学也就无从谈起。但综合性大学绝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不能简单地得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大学的命题,把“学科门类齐全”看作综合性大学的唯一特征,误认为学科越多,综合性越强,把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过程理解为不断扩张学科门类的过程,因此,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单纯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学科门类齐全不是综合性大学的真谛,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应该是多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这是综合性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综合性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单科院校、职业学院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学科数量多只是综合性大学的“形”,学科间的有机融合才是综合性大学的“神”,只有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才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否则,学科门类再多,也只能称其为多科性大学。当然,学科的融合不是若干学科的“拼盘”,而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实现学科之间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思维方式上的实质性迁移与汇通,在多学科之间自然的耦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繁荣。
3.文理学科的不可或缺性
文理兼备是综合性大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没有文理学科或文理学科薄弱的高等学校,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中外概莫如此。也就是说,作为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门类要达到一定的量,而且在这一定量的学科门类中,必须包括文理两个学科,否则,即便其他学科门类都齐备,也不能算作综合性大学。国内学者武书连就是遵循这一特征,从文理两个学科的科研规模和在校生所占的比例两个角度,确定了综合性大学应具备的标准:“1.对于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理科科研得分不低于科研总得分的28%、文科科研得分不低于科研总得分的16%;并且理科科研得分最高的学科门与次高的学科门科研得分之比小于3:1、文科科研得分最高的学科门与次高的学科门科研得分之比小于2:1。2.对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理科在校生人数不低于在校生总人数的28%、文科在校生人数也不低于在校生总数的28%;并且理科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门与次多的学科门在校生人数之比小于3:1、文科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门与次多的学科门在校生人数之比小于2:1。”B13按照这一标准,北京大学就属于综合性大学,而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则分属于工科类大学和文科类大学。从拥有的学科门类来看,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专业都覆盖了经、管、法、文、史、哲、理、工等8个学科门类,可以说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单就这一点来衡量,它们都符合多学科性这一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但它们之所以不能算作综合性大学,不是因为它们拥有的学科门类少,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文科(清华大学)或理科(中国人民大学)相对较弱,因而不能称为综合性大学。所以,综合性大学既要多学科并存,又要文理兼备,且实力较强、比重较大。
4.基础学科的显要性
基础学科的显要性是指基础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和科研的主攻方向。以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为主,这是综合性大学区别于多科性大学或单科性大学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自综合性大学产生之日起,基础学科就是综合性大学的主体,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处于垄断地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应用学科的大量涌现,并逐渐渗透到综合性大学的势力范围,这种垄断地位才逐渐被打破。尽管应用学科以其后发优势强烈地冲击着基础学科的地位,一度使基础学科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但随着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综合国力提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对基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日趋成熟,基础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已愈发巩固。在许多国家,综合性大学已成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基础学科发展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和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要使命。
5.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培养目标的多元性是指综合性大学所设置的专业不是为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培养适应多种行业或多种职业所需有的专业人才,即培养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定向培养的专才,而是非定向培养的通才。这是综合性大学与多科性大学特别是单科性大学的又一重要区别。所以,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适用范围广,适应性强;而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培养的人才则适用范围较窄,适应性较弱。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校都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轨,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大学。
注释:
①②③④⑤B1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29,29,29,31,31.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9.
⑦辞书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624.
⑧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26.
⑨李德仁.综合性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综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0,(4):3.
⑩张继龙,严燕.试论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58.
B12张爱龙.我国高等学校的一种分类法[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3-4):62.
B13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8.
参考文献:
[1]李清平,蒋洪池,成中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探析——基于要素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2]黄勤锦.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认同[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责任编辑:王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