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轨时期国内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成就与困惑

2009-02-18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困惑

刘 铭

摘 要:文章梳理和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具体模型,分析了研究中的主要盲点和存在的困惑,进而对中国转型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模型以及如何打破研究僵局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制度变迁 理论研究 成就 困惑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31-02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一直是国内经济学家最为常用的分析工具,尤其在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时,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没有因循新古典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模式,而是更多地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利益集团分析方法,这对理解中国特殊的经济现象和转轨过程,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经过了近20年的繁荣和高速发展后,从9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界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出现了一个低谷,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在制度变迁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

中国的经济转轨实践为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国内的经济学家也在熟知中国历史、理解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1.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在制度变迁的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不丰富,在分析具体问题和中国实际时更多地是借用D·C·诺思、L·E·戴维斯、V·W·拉坦以及T·W·舒尔茨等经典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在国内学者已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林毅夫于1989年发表于《卡托杂志》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一篇。文章开创性地对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进行了区分,并对制度变迁中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林毅夫的研究给出了一个自洽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他不仅区分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动机、过程、结果等方面的不同,而且特别关注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他借助意识形态理论来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倾向,同时又通过对政治企业家的深入分析来解释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治的、尤其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变迁理论。此后,对林毅夫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或者批评都比较少见,但在制度分析的论文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分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共识。值得一提的是,林毅夫的理论是典型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即仍然沿用了需求——供给的制度分析架构,制度变迁的终极原因在于新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旧的制度下所无法得到的收益,而其中的每个参与者的态度则取决于自身的成本——收益判断。

2.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模型。在具体的转轨时期制度变迁模型方面,国内学者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很多学者关注的是具体的、现实的制度变迁模型,或者说是将具体的制度变迁过程模型化,仅有杨瑞龙、周业安、周冰等少数学者试图构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中国转轨时期制度变迁模型。

杨瑞龙(1998)提出了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并进而完善成为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与纯粹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不同,杨瑞龙的模型试图解决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中国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是怎样实现的?为了能够使市场化改革克服难以逾越的障碍而顺利启动,杨瑞龙将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博弈主体,使地方政府充当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治国者”的博弈作为打开制度变迁僵局的有效手段,而在微观主体逐步成长起来后,又通过一个三方博弈过程,将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转轨时期的制度变迁并非一条平滑的缓慢演进的轨迹,而是呈现出阶梯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在改革的不同时期逐次出现,共同实现市场化的进程。

针对杨瑞龙的三阶段论和中间扩散制度变迁模型,黄少安通过自己的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给予了批评。黄少安认为中间扩散模型并不能成立,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难以成为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创新主角(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激励),而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更是无法进行有效地区分,因而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黄少安给出的制度变迁模型是基于不同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即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转换,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但总的说来,制度变迁主体的角色转换在任何的制度变迁中都是必然出现的,并不具有一种普遍的理论分析意义。因此,黄少安虽然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理论假说,但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能够解释中国制度变迁的模型。

杨瑞龙与黄少安的分析均是建立在以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周业安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则源于哈耶克的演进思想。周业安(2000)试图抛开需求—供给的分析架构,构建一个制度自发演进的模型来解释中国出现的制度变迁。周业安使用哈耶克的分析范式,将“规则”看作一种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用于弥补理性不足进而尽可能减少决策事务的“共同知识”。同时,由分散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认同的规则为“内部规则”,它是人们交往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当然,个体也可以形成组织,通过组织获取更多的利益。组织内部通过命令—服从方式贯彻某种特定目的,所以组织作为规则是强制他人服从的,此即“外部规则”。根据周业安的演进模型,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

周冰及其团队的工作是近年来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亮点。他们在课题“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中,对中国转型期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制度变迁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深度和创新的命题。在其中,过渡性制度安排是中国经济实现顺利转轨的最核心因素,这既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将中国的转轨与其他任何一个转型体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同时,他们还分析了转型中的权利利益变化、利益主体行为、转型的动力机制以及“学习”在转型中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转型期制度变迁模型。总的来看,该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自洽性,但也有一些问题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过渡性制度安排同样也是制度安排,同样涉及到相关主体的利益再分配。因此,即使是过渡性制度安排也会出现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的问题,即后续的制度变迁会趋向在前一阶段获益的强势主体,从而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显然,在制度变迁中如何打破这种锁定,研究中并未考虑。第二,在他们的研究中,政府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虽然周冰及其团队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没有能够构建出一个切合实际的国家理论模型。从而没有说明作为“过渡性制度安排”的主导者——政府,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究竟有什么激励来提供和改变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究竟有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在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使制度变迁不断继续下去。这也应该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面临的主要困惑和研究的主要盲点

总的来说,对于近年来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出现的低谷,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分析。①实际上,研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在很多核心的问题上,学界尚没有一个一致认可的结论,而是因为在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形成为学界所熟知的正反两派观点,也缺乏有深度的和代表性的争论。尤其很多制度的研究过分注重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基础和关键的纯理论研究,给予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1.制度变迁的过程:理性构建还是自发演进。如果要构造一个有说服力的制度变迁模型,恐怕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应该用构建主义的视角还是用自发演进的观点来看待制度变迁的过程?强调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模型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观点无疑属于前者,而重视微观主体在长期中的博弈和博弈均衡,则是演进思想的延伸。事实上,构建主义也可以区分为基于自由主义的构建论和基于权威主义的构建论,自由主义构建论认为制度是个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理性算计有意识构建形成的;而权威主义构建论则认为制度可以通过权威机构或社会精英设计、颁布和组织实施②。制度的演进论则完全否定个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实现制度的变迁与均衡,制度完全是由长期的无意识的演化选择形成的。正如黄少安(2007)所指出的,自由主义构建论与演进论之间虽有对立,但可以调和;而自由主义构建论与权威主义构建论之间的矛盾却难以调和,这些对立和冲突严重地影响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另外,构建与演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制度变迁中所涉及的一切要素都隐含在这一理论前提中。往理论的上游追溯,涉及到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或是集体主义;就理论的应用,则直接决定了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等核心内容。就我们的观点来看,构建与演进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制度层次、不同的具体制度以及不同的研究时期。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制度结构③变迁来看,演进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是因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较广泛的制度层面上,自发演化的确起着主导作用,换句话说,长期的历史根本不存在构建的可能性;但从一个较短的时期和较为微观制度安排来看,构建又确实起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制度变迁的理论中,构建与演进并重的研究方法恐怕是更加有效的。

2.中国的制度变迁是一个节约交易费用的过程吗。由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而“降低交易费用是制度的核心功能”这一观点则是制度经济学者所公认的“常识”(樊刚:有关交易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从定义而言,最初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则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制度运行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出现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④根据埃里克·弗鲁博顿等人的解释,交易费用还包括建立、维持或改变体制基本制度框架的费用。“相对于正式制度,我们可以说交易费用是源自于建立、使用、维持和改变:(1)法律意义上的制度和(2)权利意义上的制度所涉及的费用。进一步地,由于存在与基础性正式制度相关联的非正式活动,这里出现了额外的交易费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埃里克·弗鲁博顿将交易费用分成了三种:市场型交易费用(使用市场的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企业内部法号施令的费用)、政治型交易费用(政治体制中制度框架运行和调整所涉及的费用)。

实际上,交易费用的定义本身就是极为抽象的,许多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成果都不过是对交易费用的界定或者是对经典解释的再解释。至于交易费用究竟该怎样进行估算,更是世界级的难题。根据诺思(1986)等人的估计,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交易费用约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50%,而根据埃里克·弗鲁博顿等人的估算,1990年德国“支付”的总交易费用占GNP的比重达到60%~70%⑤。张五常也曾经指出,“在非政治化的农业国家,交易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当然较小,但在现代世界上,很难找出一个富国,其交易成本总和少于国民收入的一半。”⑥

国内学者金玉国(2005)曾对我国的交易费用进行估算,得到的结论是:在1991年至2002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绝对交易费用由4429.70亿元迅速增加到12652.20亿元,而相对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当年GDP)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21.39%,最低的年份为1996年19.01%,其余年份则位于两者直接之间,基本保持着20%左右的平稳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金玉国所测量的仅仅是可以测量的交易费用,还有许多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获取信息费用、贿赂、排队等候的成本以及由不完全的监督和实施所导致的损失等,则是根本无法测量的,甚至也没法进行估算⑦。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社会总交易费用是在不断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已经显著减少社会交易费用的“常识”是靠不住的。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发生。

3.如何解释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如果市场化的改革并不能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就随之出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变迁是如何启动的?而又如何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换而言之,我国制度变迁的动力究竟何在?在现有的文献中,仅有王玉海的《平滑转型推进的动力机制》对转轨的动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转型持续推进的动力源自于改革的经济绩效,即作为渐进改革措施的过渡性制度安排能够在当期即创造出一个增大了的经济剩余。因此,经济增长就成为转型持续推进的动力,从而建立起一个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连接为一体的思路。

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经济的增长是怎样实现的?如果制度变迁没有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制度的变迁究竟怎样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尤其重要的是,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利益结构调整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学者的研究多数局限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互相作用的层面,至于三者之间的三维互动关系,还没有见到相关的研究文献。

三、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模型

总的来看,现有的制度变迁模型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但目前看,尚没有一个有力的模型能够贴切地描述转轨时期制度变迁的过程,尤其是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将中国经济的成功面(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欠缺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公平缺失问题)放到一个框架中加以说明。就笔者的观点,一个能够成功解释中国转型的制度变迁模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将中国经济的成就和问题放到统一的框架中来,而不能构造一个模型来解释成就,另构造一个模型来解释问题。二是必须能够有力地解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仅仅强调制度变迁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三是必须说明政府(包括不同层级的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四是必须考虑路径锁定问题及如何打破这种锁定。五是要能够从制度分析的层面和利益冲突的层面(而不是宏观经济的层面)预测转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以上我们提出的构建转型时期制度变迁模型所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也是后续制度分析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国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如何走出持续10余年的低谷状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4)

2.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4)

3.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1)

4.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5)

5.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经济研究,2001(7)

6.黄少安.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学术月刊,2007(1)

7.周冰等.转型经济学理论前沿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金玉国.体制转型对交易费用节约效应的实证分析:1991-2002.上海经济研究,2005(2)

9.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

10.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注释:

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业安的《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

②此处的分析参见黄少安:《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

③制度结构是区别于制度安排的概念,具体地说,制度安排是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而制度结构则被定义为社会中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总和。详细的论述可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④经济解释,407-408页

⑤新制度经济学,第91页

⑥经济解释,第519页

⑦任何有在中国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多少找关系、跑冤枉路、送红包以及做无用功等等的成本。这些成本毫无疑问的都属于制度运行的成本,因而统统可以归为交易费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困惑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