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的深化

2009-02-17沈宝祥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邓小平成果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对“左”的观念、旧的体制的突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也即要从中国的实际、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所肯定的真理。只有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关 键 词 突破旧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 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作者 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100091)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就是一代人。我和在座的不少同志,都是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而且是全过程的参与者。今天来回顾总结这30年的历史,感到很亲切、很欣慰,很自豪,当然也有很多感慨。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改革开放是基本途径,共同富裕是主要目标。

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不断展开和深化。

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时,我们还生活在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个理论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理解还很抽象。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都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中。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比较具体了,而且大大深化了。

下面讲四个问题。我努力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精神来讲。

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更深刻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人民的意志,历史的必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搞了20年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那种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正如邓小平所说,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葬送二字,份量很重啊!

十年“文革”中,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天下大乱、冤假错案遍城乡的严峻局面,而且,又进而提出了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论断,如果再搞下去,党自身的存在都会成问题。“文革”后期,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内的大多数,对阶级斗争为纲已经十分厌恶。这表明,阶级斗争为纲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吃“大锅饭”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严重短缺,社会普遍贫穷。这表明,传统模式社会主义所容纳的有限的生产潜力,已经耗尽。

人民已经不能容忍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了。1976年的四五运动,就是人民意愿的一次集中表达。

四五运动是广大人民和共产党员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革命行动。从更深一层看,这是人民表达对阶级斗争为纲的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对穷社会主义的不满,也包含了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评。这是人民表达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美好生活的要求。四五运动发出的最主要的讯号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开辟新路,中国的历史将要翻开新的一页。

华国锋、叶剑英等领导人,顺应历史的要求,执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推进拨乱反正,特别是,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由于以上这些,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翻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新的一页。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革命性的结论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掌握了实践标准,首先检验了“文化大革命”,给以彻底否定。人们又用实践标准检验了过去搞的社会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解放了思想,否定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我们把过去的社会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苏联模式+“中国制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要是,纯粹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在苏联模式的框架下,我们又搞了不少自己的东西,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为纲,反走资派,文化大革命,等等,我将这些称之为“中国制造”)。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表明,我们不但要抛弃阶级斗争为纲,不但要转移工作重心,还要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来说,就是要实现质的更新,这就意味着要进行一场革命。

对于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我们有一个认识过程。

在历史新时期开始时,邓小平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1]邓小平也提出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的要求。但改革的焦点在哪里,破什么,立什么,还不甚明确。在开始几年,我们的改革,就是承包、放权、让利等等。以后逐渐认识到,关键是体制问题,是对计划和市场如何看的问题。经过了艰苦的探索,也经过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多次思想交锋、多次拉锯,实践和认识都逐步推进。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作了决断。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谈话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社会主义者的一个传统观念,即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的论断,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另一面讲,就是要革除计划经济体制,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牵动全局。人们认识到,所谓革命,就是体制革命,首先是、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革命,也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2]

从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到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表明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历史进程内涵的认识,已经完成了一个认识过程,达到了应有的新高度;但改革还远没有完成,因而这个认识过程也远没有完成。我们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路线不能被动摇,也不能被扭曲。有的人说,最大的忧患是这个问题,我看有道理。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开始时,我们强调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重在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提出:“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以后,邓小平又在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无论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看,还是从实践经验看,确实非常重要。

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以来,我们对中国的实际长期认识不清醒。离开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特点,尤其是脱离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实际,制定的路线和政策超越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吃了欲速则不达的亏。

十二大以后,大家都注意研究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特点。特别是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个时期以来,着重研究和宣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强调要切合中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这对克服过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某些空想因素(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纠正“左”的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不切合中国的实际,在它的母国(苏联),也不适合,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适合。凡是搞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都很缓慢,人民的生活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发挥得很少。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人们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问题,不仅在于离开了本国的实际,也不仅在于超越了发展阶段,主要是,离开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离开了人类文明大道。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第一次作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的“公有制”、“有计划”的用语,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这个文件讲了新话,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商品经济,实际是放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理论判断。这个文件指出: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决不能例外,而是应当遵循这个客观规律。这里讲的,已经不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也不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了。

1992年十四大以后,人们更认识到,市场经济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这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以确认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深化,如发展民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国际接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从中国的实际、中国的特点出发,更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将走自己的路与走人类历史的必由之路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为由,拒绝普遍规律,不是真正的坚持中国特色。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共产党宣言》阐明,无产阶级在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以后,只是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同资产阶级私有制相联系的传统观念决裂。《共产党宣言》又提出,无产阶级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用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就是要继承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列宁最早具体提出了吸取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开列了一个生动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5]列宁把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看作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

在人类历史上,相对落后的文明吸收借鉴比较先进的文明以发展自己,是很自然的现象。在我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大批(三千)“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吸取中国的文明成果,成功地发展了自己。近代以来,中国学习了西方很多文明成果,除了科学技术,还有银行、邮电、新闻,还有共和国、宪法,等等。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始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强调吸收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了重大的进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6]从吸收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到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扩展和升华,意义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大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最明显的实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包括一整套管理方法和规范)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但在过去长时期中,我们却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加以拒绝。现在我们解放思想,吸取这一文明成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活了整个社会。这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我们正在实践的依法治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差额选举、竞争机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等,也都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如何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如何防止绝对权力的产生?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何将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一条捷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善于将走自己的路,同走人类文明大道有机统一起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僵化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继续防“左”,不要受新形态的“姓资姓社”争论干扰,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坚持这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我们的社会主义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呢?

不能把“中国特色”简单地理解为“中国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独有的东西,如“一国两制”,但大量的东西在别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如市场经济体制等;不能将“中国特色”理解为中国特殊,不能离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这些客观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不能以固定的眼光看“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还没有定型,目前存在的某些特征性的东西还会发展变化。总之,我们要以宽广的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7]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程还很远。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这条道路,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达到既定的光辉目标。

注释:

① 本文为作者在上海市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2.

[2][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11.

[3][4][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63、373.

[5]《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 列宁全集(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编辑 秦维宪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邓小平成果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