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引导”,善于“放手”

2009-02-16吴叶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引导课文思维

吴叶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教师既要学会引导“到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又因为学生都有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动天地,教师要勇于“放手”、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一、引导于学生思维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拓展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通道教学模式,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如今有的教师又过于放手,将提供的多种渠道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没有明确的语言指导,让学生自由探索,任其发言,结果孩子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对所谓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往往只是被形式的外部功能所吸引,无法较快地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教师恰当地引导在学生思维的“衔接点”显得十分有必要。

如《雨点》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第一次“引”与“放”: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因为是并列句式,所以读得平平的。教师引导道:“雨点儿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爱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它在这些状态下的表现肯定不一样,你能试着读出不同吗?”生自由读,师指名读。这一次明显有了感觉,而且对几个读得不够好的同学,学生自己也会去评价,如“睡觉时应该安静一点,不能太吵,所以声音轻一些”等。

第二次“引”与“放”:当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后,教师又适时提问:“假如你是小雨点,你还会去哪里,又会做些什么?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雨点儿落在小雨伞上,在伞面上打滚儿。”“雨点儿落在花朵上,亲了亲花儿的脸,花儿羞得脸都红了。”“雨点儿落在池塘里,唤醒了小青蛙。”“雨点儿落进了沙坑里,与大地妈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第三次“引”与“放”:教师再次出示课文,将它逐行排列,学生惊奇地说:“啊,变成一首诗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马上有一名学生说:“把我们刚才说的照这样排列,也就成为一首诗了。”“是啊,多可爱的雨点啊,多美妙的小诗啊?”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通过教师三次巧妙的引导点拨,学生一次次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始终把握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能做好读的延伸、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学生更善于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放手,是教师不按自己的想法来约束孩子心灵的“小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自由发展的“大曲”。

二、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停滞点”,放手让学生去表达

“现在的孩子接触面广,但知识贫乏;生活丰富,但思想贫乏;学习渠道宽广,但语言贫乏;学习条件优越,但读写贫乏;教学条件日益改善,但语文趣味贫乏等”。这是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提出的批评和质问。这些言辞虽然偏激了些,但总体还是反映出了许多问题。新时代的学生就真的如此难把握吗?如何才能突破学生思维的“停滞点”,让他们自由表达,翱翔于学习的天地中呢?

试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以小见大”是作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恰如其分地运用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现实中学生的作文却总不尽如人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似曾相识。写好事总是扶盲人(老人)过马路:写同学间互相帮助总是借橡皮、合撑一把伞回家;一旦涉及写人的文章就更难了,不是扣个“爱学校爱集体”的帽子,就是流水账一样毫无感动可言;连取的题目也非常相似。针对这一现状,我上了一节作文课《由一杯________想到的》。

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个自己喜爱的杯子。第二天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把杯子轻轻放在课桌上。不用猜,学生带的都是比较可爱的杯子。我举起一个说;“杯子最主要的作用是盛放东西,比如……”学生马上答:“一杯水”“一杯酒”“一杯咖啡”“一杯热茶”……我又说:“当你从寒风凛冽的路上回到家,妈妈给你递上一杯暖暖的奶茶,这时杯中所盛的仅仅是暖茶吗?”“不!那是妈妈深深的情”“是妈妈无微不至的爱”……于是学生纷纷举例说:朋友分别时,成了一杯牵挂;新春聚会时,成了一杯祝福;互相关心时,成了一杯温情……再由杯子延伸到别的事物,它们所体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每件小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时师生都深深地感悟到: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也借机说:“作文并不缺少素材——”学生笑答:“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所以,当学生思维走入某个“陷阱”,钻入某个“胡同”,进入某个“停滞点”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急于纠正,过早下结论。而应该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克赐困难,做一个将孩子引向成功的“导航者”。而这“精点精拨”后,就该把思考的空间和工具交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和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

三、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创新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经典散文,描述了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淳朴可爱的山村孩子打柴归来的情景。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读这样的课文基本上没什么困难,而且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但由于打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纯粹的朗读和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而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却看到了这样一个设计。

初读课文后,教师轻轻问:“你们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喜欢。”教师早料到这例行公事式的答案,继续笑着说:“老师想把这篇散文拍成一部电视散文MTV,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喜欢这个农家孩子。这节课就请大家当导演,帮老师设计一组电视画面。”同学们听了这番话,先是一愣,接着眼睛发亮,踊跃举手。教师趁热打铁提出要求:“作为导演,要拍好一部作品,要拍出特色,首先就要深入研究脚本。而各位导演,这次的脚本就是我们的课文。请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与小伙伴合作研读,商量设计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最美的电视镜头来。”

学生默读课文,思索,同桌讨论,翻书,在书上指指点点,商量。一会儿,讨论声越来越热烈了。在大多数学生准备得差不多、急着要发言时,教师示意大家暂停讨论,开始集体交流。

一位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说了小

组讨论的结果:“我们为课文第一自然段设计了这样的镜头;远景——群山环绕、夕阳西下;近景——肤色黝黑的小男孩,背着柴火走在山间小道上;特写——满脸微笑、满头汗珠……”马上有一名同学补充说:“我们还配上了富有特色的山村小调,这样更能烘托氛围。”

教师微笑而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形象丰富,声画配合巧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下去的几组同学都准确地捕捉到了与文章相对应的画面,将静态文字化为动态的画面,又用口语交际的方式与同学进行交流,激发了情感又促进了体悟。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的MTV配上朗读。学生这一次的读达到了情理交融、声情并茂的程度。教师在诵读和默读之间用拍MTV的方式进行了巧妙设计、引导,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涵泳和悉心体悟的可能。这样的设计、引导,既有默读的精思品味,又有诵读的琅琅书声,而且这一设计学生都乐于、善于去参与,去学习。教师在其中成了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这也体现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也正因为此,教师才能时时提醒自己,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才善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也只有教师适时地放手,学生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学有所获。

四、引导于学生思维的“反思点”,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和发展”,这是许多教师的肺腑之言,同样反思也适用于学生。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新课与旧知的联系;课中,引导学生反思哪种方式最有助于学习、探究;课后,引导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成果及仍存在的疑问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反思,对一组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一段时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了,学习态度更端正了,学习效果和情感也大大提高了。

如《猫》一文的学习,教师先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重点导读,找出最能反映猫性格“古怪”的词。学生找出了“老实”“贪玩”“尽职”这么一组有矛盾的词。在深入开展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反思,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将这几个词巧妙串连起来。学生想到了关联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了“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擦出了火花,各种答案不断涌现:①猫虽然老实,但是很贪玩;虽然贪玩,但是很尽职。②猫虽然老实、尽职,但是很贪玩。③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也很贪玩。④猫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很贪玩。⑤猫虽然贪玩,但是很老实,也很尽职……

案例中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启发学生去思考,以达到学以致用、相映成趣的效果。也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以往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听、说、写;动手、动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学生才能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放手就是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点独立尝试的机会,少一些暗示,少一些师生个别对话,少一些学生集体回答;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放手就是多一些建议,少一些统一规定;多提几个为什么,少下些定论;多问学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少说几个“同意吗”;多一些学生间的互评、自评,少一些教师的裁决……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前学生饶有兴趣地收集,始终不解地疑惑;课堂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独树一帜的见解;课后学生深入的转发,豁然开朗的一笑,绝不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那缘于教师一次次恰如其分的引导,缘于教师一回回适时有意的“放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去精心引导、点拨,大胆放手,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那么学生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个个答案,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语文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对学习的感悟。让我们学会“引导”,善于“放手”,让语文教学这首美丽而优雅、热情而奔放、风韵而质朴、含蓄而深沉的诗散发阵阵清香,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徜徉!

(浙江省德清县雷甸中心小学313219)

猜你喜欢

引导课文思维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