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2009-02-09唐小城张军刚

关键词:共同理想信仰马克思主义

唐小城, 张军刚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2009 - 01 - 12

唐小城(1981-)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军刚(1981-)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唐小城, 张军刚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和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社会现实的桥梁,极具现实性品格。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引发了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嬗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有利于回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对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社会转型;政治信仰;共同理想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与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和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科学性。信仰作为人的一种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是人们对其确认的体现终极价值的某种对象的极度信奉和遵循,是人们追求精神上安定与坚强的信念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人们以精神支撑与价值依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

问题在于,要探研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巨大作用就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科学证明,以确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正如列宁所说:“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严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等其它信仰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给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和资本主义自身难以根本解决的矛盾,不仅照耀了经济学领域,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出了“两个必然”的经典论断,对人类建立理想的新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那种唯心的、超验的信仰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宗教信仰超验性和虚幻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诞生彻底廓清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的界限,揭示了神的全能背后的社会力量的强大,并找到了一条认识和驾驭这种社会力量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扎根于现实世界的,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信仰发展规律的。正如我国学者刘建军所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2]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所产生的实践效果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是一种科学信仰有必要从理论本身产生的实践效果来考察,即从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考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从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席卷了全世界。1864年,在英国成立了第一国际。在第一国际影响下,1871年3月18法国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889年在巴黎成立了第二国际。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苏维埃社会主义不但巩固了政权,而且较快地实现了工业化,在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德国。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这些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大有席卷全球之势。90年代,苏东巨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暂时处于低潮,但是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吸取教训,社会主义不仅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社会主义的魅力明显增加,其重要表现就是“北京共识”在挑战“华盛顿共识”,社会主义成为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选择。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历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影响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被举世公认为对人类生活影响最深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是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思想旗帜,而且正在引起当今世界潮流中各种持不同态度的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西方社会,许多学者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的极大热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成为热门研究对象,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人们的新宠。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高举解放神学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和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等口号,表达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信服和对建设理想新社会的渴望。前英国历史协会主席巴勒克拉夫说: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今天仍保留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惟一的‘历史哲学’”[3]。被称为当代西方四大思想家之一的美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惟一科学;其认识论方面的使命在于它具有描述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无限能力。”[4]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则反复强调:“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5]尽管人们出自不同的动机解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学说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争论、评价和研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像那些资产阶级学者预言的那样走向“历史的终结”,反而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它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力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性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社会现实的桥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失去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意涵丰富的语汇,它的主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这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设想。在国际国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全社会中巩固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作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必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发挥其作为共同理想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每当遇到历史的转折关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会重新提到党和人民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是在充分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顺应时代潮流,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心的基础上作出的历史选择。这种历史选择既不是少数政治家主观意志的作用,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指明了一条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这一历史难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只有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真正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给人民带来什么利益?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走向和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摆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为我们展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有的这些战略构想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构成,所有的这些战略构想也都是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考虑的是具体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步走”等重大战略构想是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国情出发,并对实现目标的现实可能性作出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现象,在分析了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崇尚和谐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总之,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伟大构想。

三、 冲击和挑战:全球化深入发展与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人们的信仰和理想信念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就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冲击和挑战而言,最起码包括:

——全球化迅猛发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扩张和渗透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冲击和挑战。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企图。西方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人权等问题上搞双重标准,肆意对别国进行价值干涉、道义谴责。苏东巨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我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由此将我国视为最后的社会主义堡垒,变本加厉地推行其对华的“西化”、“分化”战略,试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我国纳入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一些西方右翼学者认为柏林墙的倒塌、苏东的巨变和世界冷战的结束,即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现代性规范作为不发达非西方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惟一道路和模式。有的学者更是强调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政治霸权意识,把全球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化、美国化。西方的意识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主动或被动卷入全球化交流中出现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失语”。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斗争将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和激烈复杂的。

就目前的全球化态势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借助于以迪斯尼、好莱坞为主导的影视娱乐体系,加上强大的学术、知识、教育体系作为其意识形态支撑,形成了庞大的全球文化传播体系,成为全球化伦理和价值生产的垄断者。有了全球化伦理和价值生产垄断地位,西方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强行推入,通过文化手段控制人们的心灵,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以达到重塑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使之服从帝国主义的利益目的。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大压力和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走向接受和认同美国等西方文化,从而消解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抑制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防卫机制的发挥。又加上西方主流文化大肆宣扬全球文化的同质化,竭力贬损和排斥其他多元文化,使各国各地区的大众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同这种全球文化的同质化现象。这样也就削弱了各国文化自主能力和内在凝聚力,弱化了各国的文化原创能力。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日益模糊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压力和冲击加剧,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冲击和挑战。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对现实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伴随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展,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更是互相激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当代社会思潮交锋纵横交错的复杂图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正确思潮和错误思潮同时并存,所以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和人们产生影响也不相同。其中,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新自由主义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潮,它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形态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广泛蔓延,鼓吹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实行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武器。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国际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展起来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受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出现了一股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就容易泛滥,使人们思想上患上“革命低潮综合症”。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要求放弃我们的执政党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转为社会民主主义。这股思潮如果不加注意,任其蔓延泛滥,就有可能重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覆辙,葬送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总之,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潮的危险性很大,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社会转型进程加快,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需要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其在激活整个社会、带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容易使人把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当成了人类的惟一目标,导致人们人文精神失落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在被传统伦理压抑已久的物质欲望刺激下,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体系交替过程中,核心价值体系出现真空地带,产生了经济快速转型与社会核心价值系统重构滞后的矛盾。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认同与选择的多元化,这又给全社会形成统一的信仰和理想造成困难。精神贫困的危害远甚于物质贫困。人们的信仰和理想一旦破灭,就会感到空前的虚无和浮躁,导致主体人格的丧失,给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以可乘之机。这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四、 积极回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重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语汇。但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二者的本质联系而忽视了它们的差异,这不利于在差异和对立中把握二者的同一性。两者的区别最起码包括:首先,涵义不同。这一点在上文已做过详细分析。其次,意义与价值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科学性,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指明一条实现信仰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现实性,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实现理想的希望。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谈马克思主义信仰只能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命力的丧失,只能是空谈信仰,而不能实现。离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能就事论事,无法找到共同理想实现的正确路径。只有通过两者的互动,才能增强各自的生命力,才能达到两者共同的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这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即都统一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并以实践为“中介”,在矛盾互动中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实性的完美统一。

由此观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正确的方法和路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深入人心就会进一步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互动中发挥分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主题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有力地排斥和否定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相对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社会思潮,更加有力地引领和疏导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相矛盾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社会思潮健康发展。这正是有力地回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对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冲击和挑战的正确途径。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3]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1.

[4]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5.

[5]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1.

ChallengeandResponseinPoliticalBeliefandCommonIdeal

TANG Xiao-cheng, ZHANG Jun-ga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he value of Marxist belief lies in its scientific quality.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ridges Marxist science belief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ition has caused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belief and common ideal. To unify the Marxist scientific belief and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act and challenge we face nowadays.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ition; political belief; common ideal

D64

A

1009-105X(2009)02-0061-05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