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2009-02-05蒋少容
蒋少容
摘要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毕业生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通过分析他们的就业心理,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职 毕业生 就业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各种困难,人力成本便成了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因此与以往相比,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冷冷清清,甚至有些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3万余人,比2008年再增长约2万人,如今的大学生就业比往年更难,而高职生作为这个庞大就业队伍中的一员,在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应届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心态。
1 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高职生的年龄一般都是十八九岁至二十一二岁中间,这一时期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在遭遇严重的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面临着很多困难,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急剧下降。而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往往是生产第一线,从事在操作工或者技术员的岗位上,且主要是民营和个体企业。这已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就业的困难,增加了他们焦虑、茫然和彷徨的心理。通过金融危机前后的毕业生心理对比,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可以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归纳为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更严重。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自卑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毕业生以悲观的心态,把国家宏观环境看得过于恶化和严重,低估环境和低估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是高职生,现在连本科找工作都不容易,更别说是专科生;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情绪非常的低落,甚至在本校的招聘会上也不敢投个人简历,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有些毕业生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为自己找到了证明“我不行”的依据,丝毫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当失败一次又一次发生时,这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
(2)盲目从众现象更多。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从众现象表现在职业的选择、行业的选择和区域的选择上,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较少进行自我分析与探索,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了解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加上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总是采取“人家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的策略。因此在就业中,“月亮走,我也走”,以至于相同专业的某个同学去应聘,其他同学蜂拥而上。在选择就业的行业上,同一专业选择同一行业是很正常的,但往往没有从自己的性格、爱好以及发展空间上作仔细的分析,看重实惠,觉得有钱赚,结果吸引了一大片跟着上;在区域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例如某一知名企业来学校招聘,大家都努力地投简历,都去争取,一但其中一位同学觉得该企业离家太远,待遇一般,决定放弃,于是其他学生也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也因此放弃,或者在看到同学纷纷签约时,按耐不住躁动,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以致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决定放弃。
(3)依赖性更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 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据了解,当初对于专业的选择,有众多的高职生中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的兴趣,而是父母代办的,据统计,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个班级,接近62.4%的同学认为学习该专业是当初父母的选择,毫无疑问地认为毕业时,父母会安排与该专业相近的岗位,因此找不找工作,无所谓。其次,也有部分毕业生不能够主动出击,走出去,而是继续呆在学校里,等待校园招聘会的通知,一方面想找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奔波,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焦虑恐惧加深。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个体主观上有产生某种不良后果或出现模糊的威胁时的一种不安感。焦虑与恐惧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认知水平、行为反应和身体状况。那些平常无视学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中产生焦虑恐惧感的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何去何从呢,这种不安感会伴随他们不断加深,甚至有些同学在找工作期间经常失眠。这种现象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要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要多。在此情此景下,部分同学也被激发了斗志,积极应对,充分地请教老师修改简历,找出不足,一方面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增强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充电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培训,同时也有部分同学精心准备我省专升本的考试。
2 归因分析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观上他们寻求社会接纳,有成才的迫切愿望,客观上是受制于社会就业的形势与信息、家庭的背景与期望、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质量的。
2.1高职生自身认知的影响
(1)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又讲究专业对口, 高职教育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但部分毕业生对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认识不够,对基层工作缺少兴趣,一方面要找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但往往真正到了实际的岗位后,又因为工作环境恶劣,身体承受不住,收入一般,从安全方面考虑,最终放弃这份工作。
(2)缺乏对自身情况的思考。较少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趋实惠的就业心态在部分毕业生中颇有市场, 他们选择单位时总要看其工作岗位实惠不实惠, 一切挣钱第一,结果很多人选择的职业并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适合自己的个性发挥,这样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 难以体现个人对于单位和社会的价值。
2.2家庭因素
就一个家庭来说,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并送子女读大学,往往期望值很高,加上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片面,一般都希望子女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离家是否近远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自己的子女承担艰苦的工作,更不愿他们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关系托关系的情况下,毕业生更多地把就业的希望放在父母身上,这些都更进一步地助长了他们消极等待的心理。另外,我校学生都是本省的,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体面的文字性工作怎么能叫文化人呢”?
2.3高校的原因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复合性人才,它的优势就在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学校往往没有及时地针对客观实际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金融风暴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对策
我们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分析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广大毕业生能保持积极、正确、稳定的就业心态,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高职生要勇于面对现实,调整心态和就业的方向;从客观上讲,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政府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1)接受客观环境,用信心引导自己,用智慧武装自己。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在努力,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这些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见效,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岂不是更糟?用信心引导自己可以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勇气,但有勇无谋又是不够的。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在面试中问“你的大学生活是怎么度过的”或“你能做什么”时,应聘者往往“失语”,起码回答不能令对方满意。其实,高职生中也有很多还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但缺乏市场的分析能力,不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重新组织、发挥。其次,口头沟通能力也有待于提高。
(2)建立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统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化解就业心理压力。高职生在就业时,之所以自卑心理更严重,盲目从众现象更多,依赖性更强,焦虑恐惧感更深,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统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即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的就业心理相关辅导与服务,应包括就业指导政策解读、择业心理素质、择业方法与技巧、择业规则与程序、就业权益与法律保护、就业案例分析等内容,这样就业指导课不再是处于忽略的地位,泛泛而谈,学生也不会感觉既浪费了时间又学不到很实在的知识。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让其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时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现在学生的就业与家庭的期望和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的价值观、择业观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因此,应把与家庭的联系,作为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疏导工作,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亮.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Z1).
[2] 王建波.大学毕业生消极择业心理及其克服途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3] 龚文霞.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4]人民网,舆情背景:金融危机中的大学生就业形势.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