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后”制度有利于就业压力的缓解或培养质量的提升吗

2009-02-05张会杰

高教探索 2009年6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培养质量

摘 要:2009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关于设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的提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两后”制度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作为是相当有限的,且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及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理性对待这一边缘制度所能承载的价值。

关键词:学士后;硕士后;就业压力;培养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高等学校连续大幅度扩招10周年之后,伴随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纷纷缩减招聘计划,使得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设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提议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在2009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包括一些大学校长在内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设立“学士后”与“硕士后”制度(以下简称“两后”制度)以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1]具体思路是借鉴“博士后”培养模式,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本科生或硕士毕业生可与企业签订见习合同,时限两年,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等,或者到有科研任务的部门(包括企业)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两年后重新选择就业。此后上海市教委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表示,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试行“两后”制度,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吃紧的局面。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石油大学、温州大学等相继承诺今年推出“两后”岗位。一些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称赞设立“两后”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一形式应该肯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应急措施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可以进行尝试”。与这一立场和观点不同,设立“两后”制度的提议及部分高校的相关举措引起广泛争议,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上甚至被评为“十大雷人提案”之一。一些网友指出,提议设立“两后”制度的实质是延长学制,尽可能把当前时段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往后拖延,这恰恰是教育浮躁的表现。他们进一步调侃“博士学位之后可设立壮士、勇士、烈士、圣斗士”。“两后”制度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或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设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方案的类别及能否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笔者通过对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学士后硕士后主要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的具体方案是全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导师从中挑选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担当助手,相关费用来自聘任教师各自的科研经费,本科毕业生每月一般不低于1200元,研究生不低于2000元,合同一年一签,一般不超过两年,毕业生考上研究生或者找到更好工作后可依正常程序解除合同。[2]有专家指出,这一应急方案实施后,“最起码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可以留在学校宿舍,可以到食堂吃饭,总比在外面没吃的没住的强”。但是,这一方案未必能得到导师们的积极支持,原因在于能够负担起“两后”经费支出的导师,必定是科研经费相对充足的,自然也是学术水平较高的,他们名下在读的硕士博士生已经门庭若市,导师们恐怕很难再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培养这些学士后硕士后了。而且,任何一名导师的科研经费毕竟都是有限的,有时也是不稳定的,学士后硕士后的刚性支出,必然会影响到在读的研究生的助研经费。而且,这类方案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毕业生意义不大,即便有导师“心有余”,恐怕也“力不足”,因为文科导师的经费总额普遍较低,能支付上述经费的文科导师更少。此外,笔者注意到,即便是媒体广泛报道的高校,这类“学士后”和“硕士后”惠及的学生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不仅如此,这类方案的适用性因地区的差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效果稍好一些,对于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适用性较差。因此,这一方案对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第二大类主要是高校推出“未就业大学生见习岗位”,为暂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本校的助管、助教、助研即“三助”岗位,学士后硕士后一边见习一边寻找工作机会。一些高校如南开大学承诺:“他们的见习期限及见习酬劳,均参照劳动部门有关规定执行。”“目前尚难估计今年将出现多少名‘学士后,不过南开确保会拿出足够的岗位。”[3]笔者对此类方案的前景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各高校的“三助”岗位是有限的,且主要是面向在读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如果学校拿出了“足够的岗位”来满足未就业学生,势必影响在读大学生对“三助”岗位的获取,由此必然影响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以及实践经验。不仅如此,当前国内的多数高校正背负着沉重的贷款,资金压力已经很大,如果“见习期限及见习酬劳,均参照劳动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即便是临时性的办法,无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类方案主要面向能力欠佳的毕业生,一些正在或者打算试行“两后”制度的高校,更愿意“为自愿延迟就业的本科生进行技能培训”,以弥补本科教育的不足。这类学士后硕士后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类似“毕业生召回制度”。问题在于,高校特别推出的技能培训如果对大学生是有价值的、效果显著的,为什么此类培训不贯穿大学四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要额外增补,并且还要学生再花上一至两年的大好年华。笔者认为,“两后”制度作为应急举措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当前高等学校普遍的状况是缺乏良好的技能培训条件,缺乏适合大学生实习的培训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优秀师资和经费保障,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文凭与就业依然分属“两张皮”。“两后”制度不仅没有从更为根本的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反而从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当下高等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一弊端的合理性,这对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相当有害的。[4]

三、设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个别专家提到设立“两后”制度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研究水平,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类型早已成熟,且日趋一致,即学士、硕士、博士,博士毕业之后欲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可进入科研机构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制度是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研究水平设立的。而“学士后”与“硕士后”,着眼点显然不是专业研究水平——不少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毕业生要想提高专业研究水平,完全可以考硕士和博士,何需“学士后”与“硕士后”。事实上,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比上年增长5%左右,教育部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个,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生如果致力于专业研究水平的提升,为什么不凭借研究生扩招这一有利形势以研究生的身份参与到规范的学术训练中去呢?

笔者认为,设立“两后”制度并非一项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战略,而是运用“拖延战术”掩盖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反而变相为企业白白用工创造机会。“两后”制度实施方案中,“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其实就是“零薪酬就业”的一个翻版。试想,如果能在两年内白用那么多“学士后”,企业还会正式招收员工吗?至少会想方设法少招员工,多用“学士后”,以此来减轻成本。而就眼下看,“学士后”们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不仅无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反倒可能让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不仅如此,在2008年出台的新劳动法中,并没有“见习期”一词,条文采用的是“试用期”,并且试用期最长不能超过一年。有关部门对“见习期”给予的解释是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在转为国家干部编制前而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制度下的做法。长达两年的“见习期”显然与现行法律相悖。

四、缓解就业压力:高校与政府的责任及应对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众所周知,想方设法扩大就业渠道可以理解,但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一味延长在校时间和扩大升学比例,或者变相逼迫毕业生“零薪酬”就业所能解决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缓解,首先应正视严峻的现实,并在根源上下功夫,即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和谐衔接。因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基本的出发点应在于切实改革高等教育体系,使得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相一致,或者适度超前,这就要求当前依然比较普遍的高等学校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和愈演愈烈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得到彻底根除,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教育的“高等”和大学生的“大”回归本义,名副其实,从而让劳动力市场充分感知到高等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及培训相比,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积极培育和扶持劳动力市场,只有更加健康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保障充分就业并提高就业的质量。笔者认为,要让大学生都找到工作,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踏踏实实发展中小企业以产生更多就业岗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要让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努力改变过去简单加工的出口产业导向,让企业产生更多专业技术、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应放开金融、电力、通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服务性岗位。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出来,强大起来,才会产生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作为特有经济和社会形势下的特殊产物,学士后硕士后是为缓解就业压力衍生出来的、相对有些边缘的制度,这一制度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作为相当有限,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可持续提升,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理性对待这一制度所能承载的价值。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社会各层面的信任危机。任何对大学生就业玩“拖”字战术的想法,都是万万要不得的。这类想法和做法太多,不仅于事无补,恐怕还会产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骊君.缓解就业压力打造科技人才蓄水池——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谈“两后”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9-05-13.

[2] 陆健, 孙丽. 温州大学推出“学士后”制度[N].光明日报,2009-04-12.

[3] 张国.南开大学今年试行“学士后”制度[N].中国青年报,2009-03-26.

[4] 张会杰.“两后”制度是一种拖延战术[N].中国教育报,2009-05-13.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培养质量
浅析女研究生就业压力成因及调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