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

2009-02-05朱自强

高教探索 2009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体系

朱自强

摘要: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因应中国大学教育进步的需要,通识教育一定会在本科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下,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消解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够应对纷繁信息的人才。把通识教育当作教育教学的一个体系来认识,建立通识课程特有的课程标准并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规划,是提高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大学理念;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体系

一、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的位置

几年前,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讨论。在关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识教育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语汇,甚至有的论者直接就通过通识教育的讨论来揭示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这一状况似乎表明,通识教育对于树立大学的理念和精神具有根本性意义。

通识教育是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优秀成果,并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进行健全人性养成的根基式教育。关于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哲学家张汝伦认为:“人文教育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 [1] 可见,以人文教育为主体内容的通识教育的指向,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健全发展。

中国大学在实践通识教育方面是走过弯路的。以清华大学为例,冯友兰在回忆清华大学往事时曾说: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专才;这个分歧如果用比较尖锐的说法来表述,就是大学是应该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解决这一分歧的是1952年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运动。当时政府只从经济建设的短期需要出发,滋生了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大批工科专业技术人员,而与实用技能训练无关的重要系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则被取消,由此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

其实,清华大学原是一所有着浓厚人文底蕴、文理工结合的一流综合性大学,上个世纪初在人文与科学方面群英荟萃,璀璨一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是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的教育思想家。他在著名的《大学一解》一文中提出,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为什么?“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 [2] 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称为通识教育?他这样阐释:“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 [3] 梅贻琦对人才培养模式有系统、全面的思考:“难之者曰,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曰,此未作通盘观察之论也,大学虽重要,究不为教育之全部,造就通才虽为大学应有之任务,而造就专才则固别有机构在。一曰大学之研究院……二曰高级之专门学校……三曰社会本身之训练。” [4]

说了中国之典型代表,再看国外之杰出人物。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耶鲁大学的特色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在美国最出色的研究型大学中,耶鲁特别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其次,在研究生院、专业学院以及耶鲁学院,我们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 [5] 对耶鲁大学的本科教育,莱文校长作了这样的定位:“本科生经历的核心是通识教育,它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6] 在耶鲁大学丰富的通识教育中,对艺术的欣赏、对文学的品读、对历史的辩识、对哲学的思考、树立科学精神,这些都是本科生需要培养的素养。

爱因斯坦并不是单纯的物理学家,而有着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与人文是承载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科学在运用中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掌控,就会发生倾斜,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爱因斯坦就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说:“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这种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7]

爱因斯坦也主张“通才”教育:“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8]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悠久,1973年实施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的借鉴、参考模式。而从2003年起,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开始深入检讨其本科课程计划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于当年11月份发表的检讨报告重申通识教育理念对于本科教育意义重大。通识教育改革亦由这一理念出发,改革重点是要令学生掌握更多选课自主权,使他们可以按各自兴趣发展,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广泛吸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知识。 [9]

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因应大学教育进步的需要,通识教育一定会在本科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通识教育的当下意义

1. 消解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一个连贯、接续的过程。在当下中国,一个十八岁左右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其大学教育的基础是由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所打造的。虽然政府已经提出施行素质教育等教育国策,但是,在教育的现场,很多教师和家长不仅依然而且变本加厉地奉行应试教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本来是为了享受自由、快乐的生命,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但是,孩子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活着”;不是“我要学”(像77届的大学生那样)而是“要我学”;不是为了给生命带来精神的扩充和快乐,而是将生命变成了单纯学习的机器,——这就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的本质。

如果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学习状态低迷是一个事实,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应试教育扼杀了学习的兴趣、乐趣,造成了自我的迷失。要改变这一状况,加强通识教育力度,提高通识教育水平是治本之策之一。因为通过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省思人生,寻找积极的自我,思考生活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不是为文凭学习,而是为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完善自我而学习)。

2. 通识教育是大众教育的必行之事

当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教育”层面。当大学本科教育成为大众教育之时,通识、通才教育更是必行之事,当务之急。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元,学业与就业不能完全对接是不可避免的状况,所以,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愿意学习、会学习、能终身学习的人才,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方略。

3. 以通识教育培养信息时代的应对能力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并且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面对扑面而来的大量甚至过剩的信息,人如何成为驾驭信息的弄潮儿,而不被信息所淹没,这是信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的课题和任务。有人提出大学要进行信息教育。所谓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认为获得甄别、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依靠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整体性思想和创新性方法,而在培养整体性思想和创新性方法方面,通识教育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对建立通识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1. 应该把通识教育当作教育教学的一个体系来认识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但是,将上述三个领域里的一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未必就称得上形成了通识教育的体系。通识教育,不是这三个领域里的课程的单摆浮搁的随意拼凑和组合,而是具有结构功能的一个教育教学体系。

我认为,要想使通识教育教学具有体系性,至少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对人类建设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过程和走向,以及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有基本的学术把握。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有效地消弭以往实践过程中发生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分裂,尽力融合这两种文化。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但是要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人文精神,但是要反对反科学主义。

第二,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指向,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健全发展,因此,建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必须了解年轻学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成长、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研究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精神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以相关的课程进行应对。比如,自我同一性问题,人与科学、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艺术与人的发展问题,人生价值问题等等,都是通识教育必须给予关注的。

第三,培养具有通才资质的教师。通识教育教学的体系性,不仅表现在整体课程具有结构功能,而且还要求不同课程之间的会通和联系。也就是说,理想的通识课程的教师,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中,除了是其中一个领域里的专家之外,还应该对另两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以使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和整体联系性。打造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应该致力于发现和培养这种具有通才资质的教师。

2. 通识课不是降格以求的专业课

通识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独到的课程标准。比如,课程内容具有广博性和融通性,能够以简驭繁,深入浅出;课程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传授知识细节和技术技巧;理解课程内容不需要学生特别拥有特殊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难易程度等同其他相同学分的大学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欲,养成自学的能力;能够养成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能够启发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上述内容是否可以成为通识课程的一部分标准呢?

总之,通识课程不是降格以求的专业课,它对教师和教学有不同于专业课的要求。

3. 建设通识教育体系,需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规划

由于通识教育内容涉及的领域、学科之广泛,通识教育目标指向之高远,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不能离开科学的组织和规划。

建立通识教育体系,需要学校对通识教育进行整体性规划、建设,而完成这一体系建设,需要规划、组织者和教师之间,实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好互动。

既然是组织和规划,就需要进行制度建设,比如,制定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课程标准;比如建立课程招标和审批制度等等。

另外,学校在定岗定编、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和升职、评优等方面,不仅将通识教学纳入估定、评价系统,而且给予特殊的奖励、激励政策,也是组织、规划中的有力措施,会十分有效地推动高水平通识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汝伦. 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A] . 见:季桂宝编. 思想的声音——文汇每周讲演精粹[C].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 [3] [4] 梅贻琦. 大学一解[A]. 见:刘琅,桂苓主编. 大学的精神[C].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5] [6]理查德·莱文著. 大学的工作[A]. 转引自:张向晨. 耶鲁之为耶鲁:通识教育的作用[J]. 载:大学通识报,2006年5月创刊号。

[7][8]转引自智效民.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A]. 见:刘琅,桂苓主编. 大学的精神[C].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9]参见才清华.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动向[J]. 大学通识报,2006年5月创刊号.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