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009-02-05肖菊
肖 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对话,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笔者认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比尾巴》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观看一场比赛吧。看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然后播放动物园课件,让学生观看。观看完毕,笔者提问:动物园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学生回答: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游戏中,学生共同观看,共同欣赏,共同发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开心、好奇的观察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学生的心里。
2 实践体验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受、综合感受。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自然现象,去领悟语言文字,从而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如在教学《影子》时,笔者让学生在室外做影子的游戏,在实践中领悟“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跟着我”这些句子饱含的意蕴,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一实践过程实质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也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3 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教学《雨点儿》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大雨点为什么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想象一下大雨点如果到了有花有草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教师的启发,生活中被狂风暴雨吹打后的花草树木的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笔者认为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大柳乡金叶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