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2009-02-05陈璐
陈 璐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彼此切磋琢磨,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条件下教学策略的充分体现,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指生生之间,也有师与生、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之间通过分工、交流,互为资源地进行学习。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对于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的评判能力,互相帮助,培养感情,进行思想交流,互学互补。
在学校的小班化教育环境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进入课堂,教师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不免会出现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研究而研究等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简单的分组、自然的合作并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怎样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帮手,而不是一个摆设?什么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呢?
1 不是什么都需要合作的,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合作任务
首先,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合作。大家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习目标仅凭学生的个体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在这个时候不少教师往往采用统一讲授的方式而强行向学生进行灌输,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时可以把大的目标进行分解,把班级学生进行恰当分组,把各个小目标落实给各个合作小组去完成,借助团队的力量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必须通过团队才能完成的学习目标,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避免统一讲授的单一,加深每个学生的学习印象。
其次,学生独立学习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没有办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就需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有部分学生擅长解决这类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时,统一讲授不一定能在单位时间里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而把这样的学习目标下放给每一个学习小组,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操作性的活动需要合作,能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合作学习。
2 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30个人的班级,最好分成5至6个组,每个组5至6人。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分组。
3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在有的课堂小组合作中,讨论时往往人声鼎沸,但一到小组发言时便没有了动静,这往往是因为分工不明确造成的。试想一想,连个发言人都没有,又有几个学生会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呢?只有小组成员明确其职责,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使合作顺利进行。有分工才会有责任感。
4 教师要扮演好重要的指导角色
1)教师要进入到小组学习中。在进行巡视后,教师最好进入到一个小组学习,其实是个因材施教的过程,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讨论思路和想法,能更好地组织下面的讨论和研究。
2)把小组的活动引向深入。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小组没有思路的时候,提供一个思路;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提供另一途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选择反馈的对象,加强交流和表达的效率。小班化的班级,大概要分6个组,如果时间上不允许每个组都进行反馈,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交流,尽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点和不足,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师要注意听学生的表达,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去听,有时候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
5 利用小班化的特点,使学生人人参与
1)在小班化环境中,要注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不忽略任何一名学生。小组中可设置2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2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然后再互换角色,让全组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是学习的操作者,同时也都是学习的检查者。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是小班教育所倡导的。
3)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里有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1分钟合作学习时间,五六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不能草草了事地走过场,要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发言。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真正让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不断引发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银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