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羞愧的“空椅子”

2009-01-29铁皮鼓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婷钢笔椅子

铁皮鼓

[主持人语]

集体教育是许多教师习惯采取的方式,因为集体舆论往往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然而,这种强大的力量既可能会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化,也可能导致对问题学生精神的和道德的压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重要的是理解集体教育背后的教育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既刚健(依托共同愿景)又润泽(依托师生关系)的班风,为解决班级问题营建良好的氛围与背景。

教育案例

刚接手三年级(2)班不久,就发现班里经常发生失窃事件。因为丢的东西不是特别值钱,我一直也没太重视,觉得可能是有些同学丢三落四,自己把东西弄丢了。不料,粗心大意引来恶果,班里的失窃案件升级了。

一天上午,刚上完第二节课,一向活泼开朗的越越忽然哭着来找我。一问方知道他爸爸给他的新钢笔不见了。他哽咽着说:“我爸爸说这只钢笔的笔尖是金子做成的,价值一百多元呢。可是现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知被谁偷偷拿去了。”“什么时间丢的?”“就是课间我去交作业的时候。”越越一边说,一边伸出小手抹着眼泪。

“怎么办?”我一边组织学生下楼跑操,一边在飞速地思考对策。我在心里一会儿怨恨那个长着第三只手的孩子,一会儿暗骂这个把贵重东西拿到学校摆阔的越越。但理智告诉我,盛怒之下不能乱了方寸。

跑操一结束我马上回到教室,环视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座位,凝神思索着究竟谁有可能拿走越越的钢笔。忽然一转头,恍惚间感觉那个拿越越钢笔的同学就坐在我的办公椅子上。于是,灵机一动,我决定杀一儆百,借机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严肃的集体教育。

我迅速把全班同学召集回到教室,冷冷地盯着讲台上的那把空椅子。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一脸“杀手”般可怕的表情,“同学们,你们看讲台上的这把椅子上坐着谁?”“谁也没有呀?”同学们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对!这上面坐着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他刚刚做了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他偷了我们班越越同学的新钢笔。”“啊?!”同学们互相传递着心中的疑惑。“虽然偷走越越钢笔的同学并没有真正坐在这把椅子上,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偷走越越钢笔的同学此刻就坐在这把椅子上。我希望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对着这位偷走越越钢笔的同学说几句你的心里话。”我有意反复重重地强调那个“偷”字。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我用锐利的眼光扫视着班上的同学,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每一个人都变得异常严肃。“谁先说?”心直口快的小佳第一个上来了,他对着空椅子,苦口婆心地教育起来:“你今天偷了同学的钢笔,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因为不是你的钢笔,你拿了也不敢在班上用。当你拿回家,爸爸妈妈问你从哪儿弄来的这只笔,那时你怎么回答?奶奶告诉我小时候偷针偷线,长大了偷金偷银,到那时就会有警察把你抓走。你后悔可就晚了。”性格外向的小彬,一脸痛苦的表情,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你偷了越越的钢笔,越越心里非常难过。如果是你的东西,被别人偷去了,你的心里会好受吗?”一时间,群情激愤,上来批评空椅子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说:“如果你能够早一点把钢笔还给越越,我想老师和同学肯定能原谅你的,你还是个好同学。”那个说:“如果你坚持错误,不把笔还给越越,你以后肯定会养成偷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当你不小心被别人发现时,别人都会认为你是小偷。以后大家少了东西,肯定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你。”……

同学们接二连三地上来批评空椅子,但我观察到坐在越越身边的小婷却一直用痴痴的目光盯着空椅子。我猛然想起小婷自父亲去年去世后,家里有些拮据。难道真的是她?这个在我眼中一向乖巧懂事的好学生会做出这样的事吗?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品德课老师已走进教室,我忙止住同学们的发言。“同学们,我想拿走越越钢笔的同学听了大家的批评一定有了改正错误的勇气。老师相信她一定能够悄悄地把笔还给越越。那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她依然是一个好同学。”这次,我的语气温柔了,还有意将“偷”字换成了“拿”。说完,我走出了教室。一节课,在办公室的我无心批改作业,一直在心里琢磨:小婷会不会如期把钢笔还给越越?其他同学会不会发现是小婷拿的,而共同歧视她?我的心里一时有些担心。

下课了,我忙向教室奔去,越越手里拿着一只银白色的钢笔,高兴地冲出了教室。“老师,小婷在地下发现了我的钢笔,你看我的钢笔找到了。”看着越越喜形于色的样子,我也笑了:“我看一定是那把羞愧的‘空椅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所以悄悄地把笔还给了你。”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意味深长地看了越越身边的小婷一眼,小婷的脸一下子红了。

事后,我没有单独找小婷谈话,更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小婷。我相信她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好孩子的!更令我惊喜的事还在后面。第二天一向喜欢拿同学东西的杨杨竟然主动交给我一大堆笔:有铅笔、油笔,还有签字笔。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这些东西都是自己趁同学不注意时,偷偷拿的。希望老师替他悄悄地还给同学们。原来,孩子的心如此柔弱,如此感性。

看来,真应该感谢那把羞愧的“空椅子”,它不光让我巧妙地破了案,而且还净化了同学们的心灵。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牟小学)

案例点评

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案例。班级丢了东西,老师巧妙地借一把空椅子,发动集体的力量对偷窃者进行“控诉”,结果不仅找回了失物,全班同学以及偷窃者本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赞叹之余,不妨思考两个问题:

三年级学生偷窃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通常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假如经过这一番控诉,钢笔没有回来怎么办?

不同年龄的儿童,偷窃的原因往往有差异。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往往可能是因为下列原因造成的:缺乏私有财产的观念(认知问题,突出表现在幼儿园),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道德问题等。当然,一个人哪怕长大成人成为惯偷,也极有可能是心理或者认知问题。因此,老师在面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偷窃问题时,一定要有这种探究的自觉。因此,在这个案例中,为什么班里会屡屡发生偷窃事件?老师也要仔细调查,并有一定的专业理解。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灵机一动”,拿一把空椅子大做文章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灵机一动”是属于教育机智,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教育学原理。

何谓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制造有意义的事件打断日常生活进程,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例如一次严肃的谈话,一次严厉的批评,一次郑重的表扬,一次隆重的仪式,这都是一种遭遇。学生可以通过这种遭遇与体验意识到哪些探索是正确的,哪些探索是错误的。

这一事件的背景是班级经常有失窃现象发生,因此老师刻意制造了一场遭遇,让学生对空椅子进行控诉。这样的话,那些有偷窃行为的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同学的态度。这样的轮番控诉,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场效果,而许多学生的偷窃,其心理背景往往是缺乏一种同理心,不能体会丢失物品同学的感受,毕竟三年级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时期。这种场效果,能够促使有偷窃行为的学生自我反思,也能够让更多的同学理解被偷的感受,从而减少失窃现象。从后面的情况来看,也收到了相应的效果。

假如最终钢笔没有回来,是不是这种教育就没有效果呢?未必。即使钢笔没有回来,这种处理本身,无论对班级,还是对小婷,都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尤其是对小婷。在通常情况下,这件事还会压在她心里,成为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这并不是坏事,人的德性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因此,这是运用集体教育的出色的例子。

但是,集体教育是双刃剑,运用得不好,就容易形成集体压迫。许多老师喜欢运用“集体教育”,就是利用了这种压迫。例如,有的老师会让全班同学控诉某一个问题学生,或者写他的缺点,或者写对他的期待来进行所谓的帮扶。凡此种种,往往会严重地伤害学生,使他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灰暗的自我镜像。或者导致孩子丧失个性,变得软弱和唯唯诺诺,或者导致孩子与老师同学严重对立,破罐子破摔。

这两种集体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在 于老师聚焦于问题,还是聚焦于学生。

这个案例中的老师,聚焦的是问题(即偷窃这种行为),人在这里是虚化的,抽象的,没有真实的指向,真正实施偷窃行为的人,恰恰是老师要爱护的对象。而另外一种集体教育,则是聚焦于人,将人视为一切问题的“制造者”,而不是将人同时视为“受害者”,这种对人的否定,而不是对问题的否定,当然会让学生将问题与自身捆绑在一起,而不懂得分离开来,这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教育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是:对问题零度宽容,对灵魂无限爱护。因此,优秀的老师,始终会对一切学生抱以无限的信任和呵护,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鼓励,包括通过一定的仪式充分肯定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也是零度宽容,这种零度宽容的前提,是有意识地将人与问题分离开来,当你怀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而不是抱怨甚至憎恶)来帮助他解决问题时,问题往往更容易得到解决,学生也会通过问题解决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此,理解这个案例,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教育学原理,而不是为表面上的“灵机一动”所迷惑,更不能简单照搬。三年级可以设个空椅子,而如果放在六年级,似乎就显得滑稽了。更何况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还有班风、师生关系等多重背景。

当然,如果日常教育是一条河流的话,显然这并不是终点。因为处理偷窃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破案,不能把教育者的身份转换为警察,而是在“破案”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虽然不宜继续拿这个事情来做文章,但对于小婷,持续的关注以及教育,在这个案例之后应该才刚刚开始。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小婷钢笔椅子
两把椅子
留守儿童的迷局
钢笔没有耳朵
噩梦般的凌辱,起于一句吐槽
学溜冰
椅子会摔跤
幽默
纪念日
SUPPOSE SOMEONE GAVE YOU A PEN假如给你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