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学习律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2009-01-28闫志琴
闫志琴
摘要 简单介绍桑代克的准备律和效果律,并探讨这2大学习律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以期为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 桑代克;学习规律;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5-0022-02
Thorndikes Studying Law, Cornerstone of Exploratory Study//Yan Zhiqin
Abstract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Thorndikes Law of Readiness and Law of Effect, and explores these two study laws Enlightenment for exploratory study, with a vie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ory study.
Key words Thorndike;study law;exploratory study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桑代克(E. L. Thorndike)是20世纪初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理论。桑代克的学习律主要包括3条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但后来经过实验考证,桑代克搜集到一些不支持练习律的证据,因此他抛弃了练习律。在此,笔者探讨桑代克的准备律和效果律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
1 准备律及其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这条学习律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准备采取某种行动时,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不做就是惩罚[1]。把这种思想用到学习上,即当学习者处于一种对学习有所期待的准备状态时,如果这个期待得以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但如果学习者事先并无学习的准备状态而强制其怎么做时,则会感到烦恼[2]。
在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即在学习前有满足肚子的需要或心理准备,为了得到食物,它才会去设法逃脱;如果猫吃得很饱,没有满足肚子需要的心理准备,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可能会安静地呆在笼子里,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另外,笔者认为猫所具备的蹦、跳、抓、挠等技巧也是学习逃出迷箱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是一只出生不久,还不具有蹦、跳、抓、挠技巧的猫,或是一只肢体残缺、不能灵活活动的猫,则这种学习行为也不会发生。
准备律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学习者心理动机方面的准备会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发生及其学习效果。探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去发掘一些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并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研究,以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程度、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应该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完全激发出来,才能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才会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正如准备律所揭示的,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准备也同样重要。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一个探究问题必须是对学生有意义、有针对性的问题,它不应是深不可测的、远远超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基础、作铺垫,缺乏这个基础和铺垫,探究过程将如无源之水而难以展开”[3]。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准备水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探究性学习。
2 效果律及其对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在对某一情景作出反应之后,如果伴随一种满意的事件,那这个反应与情景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学习者以后就更可能在类似的情景中重复这一反应;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就会减弱[4]。对学习而言,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猫必须处于饥饿的状态外,食物也是必需的”[5]。要是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猫就不会再试图逃出迷箱。桑代克还有另一实验:主试向被试展示一些不常用的英语单词,每个单词后跟随5个常用的单词,其中只有一个是同义词;每次实验都要求被试把同义词选出来,选完后,主试都会给出“对”(奖励)或“错”(惩罚)的反应;结果,奖励改善了学习,而惩罚没有减少对刺激词作出某个反应的概率[1]。据此,他把前期研究提出的效果律修正为:奖与惩的效果不是相等或相反的,在某些条件下,奖励比惩罚更有效。也就是说给一个刺激以奖励,总是能真正加强这个联结;给一个刺激以惩罚,则几乎不会削弱这个联结。因此,他不再强调惩罚对学习的直接影响,而只承认惩罚对学习的间接作用。
由桑代克的效果律可知,适当的奖励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思路是正确的,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鞭策和促进[6]。因此,当学习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某些进步时,教师应该学会适时地给予赞扬和激励,以巩固其学习效果,满足其心理需要。因为学习者的努力或成功能得到其他人特别是权威者(如教师、家长或学习者崇拜的人)的肯定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之一[2]。教师简单的一个举动,就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激起他们更积极的探究热情,取得更大的成果。
从桑代克对效果律的修正可以知道惩罚不一定对学习起抑制作用。如果惩罚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得当,同样能起到加强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惩罚也应是教师运用的手段之一。对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或错误,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教。所谓的批评,不是单单教训学生哪些地方做错了、不该干什么,而是应该指出有待改进、有待提高的地方。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尚需努力的地方,以免他们会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注意批评指教的方式方法,既要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失败,还要避免引起苦闷、焦虑、失落的情绪,更要帮他们找到自己不成功的原因,使之继续努力学习。总之,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果。
3 小结
虽然桑代克所揭示的学习规律是从动物学习规律中推导出来的,但他的学习理论仍然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仍然有不容置疑的贡献。桑代克学习律依然为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以此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探究性学习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喻穹,张太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桑代克学习规律理论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6)
[3]吴茂芹.探究性学习实施中几个问题浅探[J].科学教育,2007(5)
[4]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李明星.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