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景式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的评价要素
2009-01-28胡政权
胡政权
摘要 从教学环境设计的角度来看,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如何检验和评价其设计的有效性呢?将学习者所需要的“三种能力”作为评价要素,来诠释情景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情景式教学;教学策略;心理认同能力;自主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5-0011-02
Elements of 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based Scenario Teaching Environment//Hu Zhengquan
Abstract Designed from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point of view, scenarios are creat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how to test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design? With the learners needed “three capacity” as an evaluation factor by Article, to interpret its effectiveness. The full text of scenarios in teaching learners the advantage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ross-cutting in order to integrat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creation of psychological self-identity scenarios and cultivate the capacity for vertical question, intertwined discussed.
Key words scenarios teaching;teaching strategies;psychological recognized ability;self-questioned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ollege, Wanzhou, Chongqing 40400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各种软硬件教学设施已经陆续不同程度地配置到各中小学,中小学校在实现情景化教学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情景式教学环境下,怎样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的“有效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注重学习者核心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本文将评价重点转变到“学习者核心竞争力全面发展的激发和保持”上,主要是通过考察情景式教学能否激发和增强学习者教学策略整合能力、心理认同能力和自主提问能力。
1 评价的2个维度
1.1 情景式教学优势的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4大要素或4大属性(何克抗)。
首先,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并实现知识的迁移。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5个阶段:问题——观察——假定——推理——检验。教学情景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景缺失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创设教学情景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情景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这样就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含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2 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学习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中,不再是单纯地了解、领会或掌握某个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整合教学策略能力、心理认同能力和自主提问能力。
2 评价的3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策略目前,基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但也有不少是流于形式的设计,其根源在于部分教师没能抓住有效教学策略本质特点。
有些学者强调有效教学行为应有4个特点:开放性特征、个体适应性特征、反思性特征和解放性特征[1]。这里要突出应用“解放性”特征,即有效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参与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下列方式得到实现: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赋予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势,就具体知识点或专题带着学生一起交流,注重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引导;分阶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小结,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等3个方面做形成性学习总结,并在课时安排上给予时间保证,在教学内容设计时留出学习者参与的空间。
学习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知识上的学习来说,是在教师引导和自我参与的双边活动中建构的,学习者所要吸纳的知识是“我”和教师商谈、交流之后的、被双方认可的知识;在情感上的学习来说,在“我”与教师的交流中,“我”的偏颇己见得以表达,教师的一贯的表达模式有所丰富,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的相互认同,进而促进深入学习的有效进行;在能力上的培养来说,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所学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机械的,在学习情绪上不是忽冷忽热或抵触的,这就能保证学习者在课堂上有评价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所提出的思考性的引导才是有效的,才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共振”,培养学习者高水平思维能力的起点、契机才会到来。参与和辩论是一种更加有生命力和更有活力的教育方式[2]。
2.2 心理认同情景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是依赖于学习情景的,情景成为学习的载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景能否被学习者认同,或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则更是应该引起情景设计者注意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接受学习情景再到帮助学习者思考和评价所学知识,这一系列连贯的过程,时刻需要得到学习者在心理上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做“迎合”工作,也不是学习者在一味地追赶教师的进度,应是师生或生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动态进程,通过连续的知识跳跃、情感激励,在差距——平衡——差距的过程中来调节学习者心理上的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的心路历程。实现这种良性心理交互的更好的方式是交流渠道的畅通。师生心理认同情景的设计应该被看作教学情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同的情景中,情感、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2.3 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越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提问的频率越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能力大大增强了,没有问题要问了吗?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冷淡了提问的学习方式了呢?事实上这里应该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在启蒙阶段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而逐渐对提问的学习方式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被定位为回答者,其任务是怎么样配合或对付教师的提问,教师是提问者,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评价学生。自然,越是长时间地接受此种模式的教育,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就越缺失,质疑的活力和表达个性认知的动机也随之缺失。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在情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可利用的资源也多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如何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主提问的教学情景?
首先是着眼于设计宽泛、多元的学习情景,不要急于呈现学习任务和知识点,而要培养学生对情景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增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识;其次在启动相关学习活动前,给学习者设计一个开放的“论证”的平台,如提出一个贴近真实生活的“先行组织者”,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对活动进程的自觉监督意识。沉浸其中并对活动抱有相关期望的状态,是学习者自主提问能力培养的有利场所和时机(动机维持的设计);再次,要有相对开放的学习者自我阶段性评价的情景设计,给学习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所学、所感的机会,其他学习者会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在主持和引导学习评价活动时,也相应地了解各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给予补充和做下一阶段的学习者状况分析。
3 总结
综上所述,情景式教学方式在优化现代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评价情景式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应该体现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学习者的教学策略整合能力的提高、心理认同能力的增强和自主提问能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陈晓瑞.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5-8
[2]王晓芜.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讨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3]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谈约翰M·凯勒教授的动机系统学说[J].开放教育研究,2003(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