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关键因素探析

2009-01-27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教育

刘 婷

[收稿日期]200909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委托项目“高等院校参与扩大内需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 婷(1986),女,福建南平人,厦门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摘 要]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研究对象,总结近年来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争论。通过对规模扩张前后高等教育结构的对比分析提出,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一是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地方高校的作用,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中圖分类号]G64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6004506

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拉动受到了严重影响。扩大内需,通过经济的较快增长来缓解日趋严峻的经济与社会矛盾,成为政府当年最重要的工作。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由此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1999~2006年的短短七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 8%跨越式发展到23%,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也从108万人增至546万人,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次扩招逆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经济转向复苏和新的发展期储备人才、调节人才供求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证明,扩招不仅顺利地缓解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而且使我国一跃成为高等教育大国。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再次受到挑战,政府又一次提出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应对危机的具体策略上,高等教育在两次危机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高等教育能否再次发挥其作用,帮助我国顺利度过难关呢?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争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政策问题。在发展速度上,有稳步发展、控制发展、适度发展、积极发展、加快发展等提法。本文主要选取三种不同观点进行对比:

1 高等教育应当大幅度扩大规模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1)应该把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既然是“动态过程”,就理应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它。不仅要看到局部困难,还要看到整体潜力;不仅要看到当前需求,还要看到未来趋势;不仅要看到教育自身发展,还要联系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至于规模扩张导致质量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与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高等教育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高等教育只有达到适度的规模,其资源才能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从而达到最优化效果[1]

(2)支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由通常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找,如人力资本理论。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扩大高等教育投资规模就具有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恶化,非自愿失业大量增加,这一合理性也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为此,有的学者提出了新“国家生存空间”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跨过大众化门槛之后,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理由在于,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网络和全球化时代已经具备了创造国家生存空间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一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不能仅从经济角度去理解,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它对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的价值[2](P179)

(3)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表明,当毛入学率在5%~10%之间,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这个快速发展期会一直延续至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的普及阶段,在时间上长达三五十年。即各国高等教育在跨过大众化门槛之后,通常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现代社会信息化、知识化和学习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今后中国将面临一个30~50年的快速发展期的机遇[2](P201)

2 高等教育应当适度扩大规模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1)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度增长” 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所谓“度”,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速度,适度超前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而稍为超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又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培养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超前量。假如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为8%,则高等教育招生的年增长率可以略高于8%。因此,我国高校扩招应该采取“有限扩招”的方式,即招生数年递增率保持在7%~10%[3]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情况下先后实现了15%和23%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种高速发展态势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必须考虑到经济的支持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10年内肯定不能再实行跨越式发展,但是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因为我国经济要以每年7%~9%的速度增长,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只占19%,到2002年达到了39.1%,估计到2010年将达到46%左右。有专家调查,城镇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农村的18倍。人口城镇化比例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必然增加[4]

(3)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是有“度”可循的。以美国为例,近50年来,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扩张均略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但两者基本相适应。1947~1995年其高等教育学生数年均增长率为3.8%,略快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3.2%,学生数与GDP指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7。在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其学生数的年均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0%~13%之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年均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0%~10%之间,呈小幅波动的稳步快速发展态势[5]

3 高等教育应当稳定规模,限制发展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1)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虽然实现了专业数量、在校学生数、校区面积及校舍建筑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大量稀释,部分生均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生师比居高不下、高校贷款规模过度发展、毕业生就业难等现象,最终导致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严重问题,在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等方面表现出失衡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大幅规模扩张到规模扩张放缓和提高教育质量,既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视野的决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6]

(2)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导致教育投入浪费。与扩招前相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从“入学难”转移到了“就业难”。在规模扩张幅度大但质量保障标准不严的背景下,对“无功而出”的青年而言,教育投入无法得到回报;对“陷入持久战”的青年来说,至少超预算投入部分无法获得回报;对于有机会获得学士学位、但就业时没有机会获得与预设职位配位的教育过度或资质过度的毕业生而言,超实际职位配位投入部分无法获得回报[7]

(3)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卓有成效,但是普通高中发展缓慢。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中学教育发展速度,高中教育发展迟缓制约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据统计,2006~2010年是接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高峰期,其中2008年达到最高峰12 167万人。之后,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数将逐步下降。因此,若坚持大幅度扩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在于生源不足[2](P218)

(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每年高等教育的实际毕业人数也跃居世界第一。而我们的经济还相对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仍占人口的大多数。通过对美国和日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与我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追求规模增长的高指标,实质上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获取规模的增长[2](P227)

从以上观点及论据的分析来看,尽管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看法不同,但其所采用的方法和依据的原则却基本一致。即不同的学者都采用了历史比较法和国际比较法,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要受到本国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等原则进行分析。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则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我国国情的把握不同。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还是应该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指导方针,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质量和效益为指向,适度超前发展。

二、高等教育扩招历程的回顾

从总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决策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缓解低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等,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来扩招。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

1 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

(1)1998年、2006年普通高校分学科招生数对比。从招生绝对数来看(见表1),各学科在总量上均体现出增长趋势。1998~2006年,各科类招生总数增加了437.7万,但分学科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这种规模扩张具有明显的学科差异性。各学科招生规模增长较大的依次是工学、经管, 由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2001年才正式在统计中使用,为了便于比较,在对2001年以后的数据进行整理时将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加和,称为“经管”。之后是文学、医学、理学、教育学、法学5个学科有一定增长,农学、历史学和哲学的增长趋势不够明显。工学在其较大招生数的基础上保持持续的增长,2006年招生数比1998年增加了158万人,居首位。所有学科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是历史学,2006年的招生数比1998年减少了2 685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07.オ

(2)1998~2006年普通高校分学科招生规模增幅对比。从10个学科门类的增幅上看(见表2),经管、教育学、医学和文学4个学科增幅最大,其中规模增长最快的经管招生规模达到1998年的8.43倍多。虽然理学和农学年均增幅较小,但总体上看,2006年理学和农学的招生数分别是1998年的2.34倍和2.61倍。哲学和历史学的增幅最小。哲学2006年的招生数也不过是1998年的1.61倍;历史学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总体减少了16.39%,年均增幅为-0.99%。

(3)1998年、2006年普通高校分学科招生比例对比(见表3)。1998年各分学科招生规模按照所占比例大小排序为工学(38.06)、文学(14.94)、经管(14.69)、理学(11.12)、医学(6.94)、教育学(4.64)、法学(4.44)、农学(3.54)、历史学(1.51)和哲学(0.12)

三、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扩招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再加上金融危机来袭,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调整与发展的一次契机。

1 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为依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高层次的专业性教育,而当今社会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一专多能、专博结合,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立足于高校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变原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侧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式。通过专业设置与调整,尽量寻求社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反应的平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应加强相邻学科知识的教学,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实现人才的宽口径培养;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遵循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整合。

2 坚持本科教育为主体,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柿开

通过上文的数据分析可知,专科在校生的年均增幅最大,至2006年专科在校生比例已占三级教育的43.02%。仅从数量上看,规模增长的重点已经逐步从本科层次转移到了专科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扩招的方向、途径、形式和方法,与社会的期待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扩招后适龄青年入学机会的增加,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逐渐上移。潘懋元先生认为,“当前专科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在不久的将来,专科将退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一个层次”[8]。因此,坚持以本科层次的扩招为规模增长的重点,既是必要的,也较能保證扩招目的的实现。

为了缓解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困境,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将进一步上升。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由此导致毕业生就业矛盾“后推上移”,隐患将日益凸显。不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留在大学里,毕业生们都要面对不同的压力。只有提高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 加强地方高校的作用,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自东向西由相对发达到相对不发达的非均衡性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将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扩招至今,地方高校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顺利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截至2006年,教育部和其他部委所属高校共有111所,地方高校1 480所,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9.3%。而在1998年以前,这一数据长期保持在66%左右[9]。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职业性、技能型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之急需。因此,我们应加强地方高校的作用,使其立足于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地┓⒄埂*

四、结 语

1999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在高等教育面对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仓促上马的,因此,必然会面对许多问题。然而,由扩招产生的显著的短期效益也不容忽视。如,扩招不仅推进了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而且带来或催生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格局。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等等。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最大问题在于扩招前后,高等教育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功能,等等。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扩招中的许多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大学生和农民工,成为了就业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使得高等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人期待高等教育能再次发挥其巨大的短期效益,但是,历史不能重演。与其寄望于高等教育力挽狂澜,不如借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之际,进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适应于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勤勇,唐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性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999,(1):35.

[2] 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35位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4.

[4]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8.

[5] 谢作栩.试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形态——兼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度”[J].东南学术,2002,(2):36.

[6] 李晓霞,何绍福.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4.

[7] 张少雄.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19.

[8]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9.

(责任编辑 黄建新)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高等教育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