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2009-01-27汪靓
汪 靓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汪 靓(1980),女,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湖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摘 要]以株洲市六所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与访谈得出,目前株洲市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学生偏好、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和机制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设计。改革要有方向性,应该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对应、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发展的要求、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相对应以及从实际出发等。同时,改革也应该抓住重点,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材选编的匹配性、师资建设的关键性、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强调机制保障的基础性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向;改革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600270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进,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音乐教育在这些院校受到轻视,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院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相关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种状况特别是在非音乐专业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这种现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来自于一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包括学生自身、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不够匹配、音乐教师、课程资源和机制保障等因素。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职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时间不长,目前音乐教育仍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面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从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跟上国际大环境的步伐、跟上国内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速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当前高等教育全面扩招的步伐。但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有其独特性,应该从高职院校的培养实践出发,抓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1]。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音乐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以良好的姿态发展着,但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对株洲市六所高职院校的现状调查,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一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其中存在着诸多原因: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参与实践活动不积极的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有些学校的音乐设备就是只有一台录音机,而有些学生家里竟连音乐欣赏设备也没有);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在职业教育就业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对音乐欲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普遍在于一些高年级学生中。 调查中大一、大二的学生谈到:“我们被繁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许多兴趣爱好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是做了。”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课,但许多学校里大三的音乐欣赏课被迫让路或停┥狭恕*
(2)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目前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明白音乐教育应与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强调开设第二课堂,但往往因为客观条件等因素忽略了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保持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加强音乐教育的实践课程。此外,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偏少,可供选择的课程类型非常单一,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基础音乐课程。
(3)教材选用与编制上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所在城市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多是通过教师的口传心授、学生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低,并且认为使用的教材与使用对象缺乏匹配性,使用教材不是用中学的教材,就是搬用本科音乐教育的教材,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材进行教学,大大影响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效果。在教材的制定过程中,一线老师是最了解学生对教材的需求的,但是在教材制定中音乐教师的参与度普遍比较低。
(4)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水平。目前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不合理,工作状态不佳,师资数量不足,疲于应付讲课和指导演出活动,缺少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提高的机会;其次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大部分以声乐或某一器乐方向为主,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多方面的需求;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普遍偏低,缺乏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相关的学科很难发展起来。
(5)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场所、设备以及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是缺失,严重制约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教学方式,这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和气氛的调节,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钢琴、音响等教学实践条件,学生没有实际演练的机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除了校内课程资源缺乏外,多数学校还缺乏科技馆、博物馆、网络、社区、家庭等校外课程┳试础*
(6)机制保障存在的问题。高职音乐教育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高职音乐教育课程开设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基本上没有专门设立音乐教研室或管理机构,笔者所在城市的几所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开设基本由团委、学生会等机构进行管理,使高职音乐教育难以统一教学目标,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校对音乐教师的待遇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实施没有制度与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担任音乐素养教学的教师都属于兼职,授课知识基本上都是本科所学的一些皮毛,没有外出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保守,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音乐是一个充满各种色彩的王国,当你面临烦恼与压力时,音乐可以使你变得轻松和从容,增加你的自信和勇气;当你处于热恋的时候,音乐可以增添浪漫的气氛,使得你的爱情得到升华;当你孤独无助时,听一首好听的音乐或者看一场著名的交响乐演奏,会使你心潮澎湃……总之音乐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国外,许多大学和学院甚至还要求学生熟悉传统西方艺术音乐和非西方音乐王国的音乐,从音乐视角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减少学生就业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偏见[2]。鉴于音乐在学校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出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效地开展。
(1)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对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音乐教育在这些院校受到轻视,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兼顾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既要关注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2)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发展要求。中国自从实施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地与本地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现代社会趋于多元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重大挑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在日后服务于社会或是被社会所接受,必然要应对这种多元化和快节奏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如音乐欣赏能力、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等,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轻松应对各种挑战。
(3)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相对应。音乐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启迪智慧和强健体质等功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与这些功能相呼应,应营造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制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并争取到具有可持续性的机制保障。如此,方能全方面、多角度地保证音乐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享受到应有的乐趣,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创造力得到良好开发。
(4)从学校、家庭和学生实际出发。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除了要满足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需求之外,还应考虑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师资投入、音乐器材和设施、教材选编和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课堂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兼顾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其次,家庭应该响应学校的改革号召,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和偏见,支持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这同时需要学校做好宣传,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最后,学生应该积极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支持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改变以往对课程的忽视态度,消除对音乐课堂的错误理解,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利用课堂与课外的各种有利时机,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
(1)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通过对株洲市六所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关于课程设置,国外的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课程任务应该解释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提供一些课程教学的例子。课程目标和任务描述应该与课程定位相联系[4]。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教学改革部门应该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课程设置调整与课程内容改革同步进行,对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解释和设计[5]。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科学原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有力保证,音乐教育应该变知识传授系统为素质教育系统,把握专业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内在区别,把握审美与非审美两个层面,使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匹配[6]。
(2)突出教材选编的匹配性。一本与授课对象相匹配的教材是课堂质量的有效保障。在访谈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株洲市的六所高职院校还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拥有自己编制的音乐教育教材,目前选择的教材普遍存在与教学对象不匹配的现象,有的学校用高中或者大学本科教材,均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使用的音乐教材。因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突出教材选编的匹配性。教材内容选编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材应该以传授知识技能、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认识世界为主导,兼顾教学对象的特定性[7]。同时,教材选编应该适当、内容要新[8],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教材的选编应该与授课对象相匹配。
(3)突出师资建设的关键性。 课程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软件”上,而师资建设是“软件”的最重要体现,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处于关键性地位,改革应该在师资建设上多下功夫。在高职院校中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角色特征:一是刺激者,如教师应该表现出强烈的幽默和喜剧感,具有兴奋和情感的流露[9];二是开发者,音乐教师应该花费很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满足[9];三是指挥者,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充满自信、活力和效率[10]。基于音乐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角色定位,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4)突出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11]。因此,音乐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学校演出厅、图书馆、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及各类音乐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要在时间、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12]。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资源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少量的实践形式,形式非常单一,这种课程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学校应加大投入,鼓励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大力度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民族民间[13]、网络、嘉宾进课堂[14],与兄弟院校合作等课程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多样化的体现。
(5)强调机制保障的基础性。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与否,会体现在一系列机制与保障上面,如师资建设的政策、科研要求,教学质量保障办法等。学校提供的机制与政策保障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再好的教材、再好的音乐教师以及再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有力的政策和机制作为保障,那么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也是一句空话,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突出机制保障的基础地位。
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借鉴和学习欧美大学的,但是研究表明其保障机制滞后于整体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在思想观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强音乐教育的保障工作[15]。音乐教育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制定严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突出教学对象的规律和特点,注重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融合[16]。同时,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建立一种音乐教学的激励机制,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张的压力,又能有效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激励机制[17]。改革中強调机制保障的基础地位,可以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使教学关系得到改善,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教学潜力得到有效挖掘,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这种有效的教学改革,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雄旻.改革需要与时俱进——论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问题[J].艺术教育,2005,(6):54-55.
[2] Darrow, A. A., Haack, P. & F. Kuribayashi. Descriptors and Preferences for Eastern and Western Musics by Japanese and American Nonmusic Majors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87, (4): 237-248.
[3] Conway, C. M. An Examination of District-Sponsored Beginning Music Teacher Mentor Practices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3, (1): 6-23.
[4] Strand, K. Survey of Indiana Music Teachers on Using Composition in the Classroom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6, (2): 154-167.
[5] 刘伟冬.关于高等教育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2):19-21.
[6] 孟抗美.关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9-100.
[7] 章方.企业外语培训教材选编探讨[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32-36.
[8] 吴月新.试论日本报刊选读课的教材选编及教学特点[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7):25-26.
[9]Smialek, T. & R. R. Boburka.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istening Exercises on the Critical Listening Skills of College Music-Appreciation Students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6, (1): 57-72.
[10]Bergee, M. J., & J. W. Grashel. Psychosocial profiles of music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Based upon Erikson's principles of epigenetic develop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5,(6): 5-15.
[11]许冰.新课标指导下校外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4-127.
[12]張玉春.如何挖掘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43-43.
[13]李晓燕.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04,(8):39-39.
[14]汤红霞.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6-18.
[15]张又丹.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机遇与保障机制——对大学排名前100强的调查解读[J].人民音乐,2006,(11):58-59.
[16]杨孜孜.荷兰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迪——构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人民音乐,2008,(2):62-64.
[17]张胜良.建立高师音乐课教学激励机制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1):174-181.
(责任编辑 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