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

2009-01-27郭德侠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满意度大学生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郭德侠(1964),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研究。

[摘 要]以大学生的满意度为视角,对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不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数量和管理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应下放课程权力,在课程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參与机会;同时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强化选课指导、优化选课机制,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监督与评价。

[关键词] 大学生;公共选修课;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6002004

一、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状况

大学的课程从来就没有让学生完全满意过,这个道理如同食客从来就没有对某个菜馆的菜完全满意过一样。尽管许多大学一直在致力于改进公共选修课,但离大学生的要求尚有距离。据调查 本文以随机的方式对北京某大学05级至08级理工类、文科类、经管类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8份,回收率92%,有效率92%。 :学生对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的总体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占到了73 9%,较为满意的只有26 1%。在问及“您认为我校设置的公选课种类与科目是否能满足您对知识与兴趣的需要”时,24%的学生回答“大部分想选的都有,基本可以满足需要”;47 8%的学生回答“部分能满足”;23 9%的学生回答“只有少许课程可以满足”;4 3%的学生回答“根本找不到自己想学的”。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通过公选课的学习达到了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修养的目的。但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的内容和广度并不十分满意,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倾向,偏好于能为自己带来实用价值的课程。

调查中,有76 1%的学生认为学校公选课的选课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即电脑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集中时段经常无法登录,且预选、补退选麻烦。由于一些热门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多数高校选课系统又采用抽选的方式,因此会出现学生选不上想选课程的情况。由于未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就选其它课程凑合一下,赚个学分了事。甚至在补选时间内他们也随意选择一门课程,因为对补选的课程既无兴趣,也不了解。学生选上自己不喜欢的课,逃课与隐性逃课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虽然到课,却没有把思想集中在听课上面。现象也就无法避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学校在选课前对课程的介绍也不到位。全部被调查者表示,在选课之前对自己要选择的课程不了解(37 8%)或只是部分了解(62 2%),虽然学校本科生教学网上已对公选课有所介绍,但并不详细,学生仍旧无法获知具体内容。

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每次都去的只占21 7%),课堂参与度调查的统计结果也不太乐观,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听,不感兴趣的就做自己的事情”的占63%。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66.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33.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水平较高。

总之,高校公选课的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满意度不高。

二、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1 学生课程权力的缺失

课程权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方面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权、课程决策权、课程专业自主权以及课程实施权,等等。相对于大学生来说,课程权力具体是指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力、课程内容选择的权力、选择授课教师的权力,等等。

在一个国家的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课程权力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东西。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课程权力与利益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权力与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利益是行使权力追求的目标,权力是创造利益、获取利益的有效手段。没有利益,权力的行使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权力与利益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是政策制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利益,它一直是权力的核心所在。某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团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大学生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权力缺失,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目前,我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基本上是由学校和教师两方决定的。其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学校教务部门审批。所以,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等最终还是由校方和任课教师来决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课程的参与权,只能被动地等待学校给他们“上菜”,只能在端上的“菜”中“任意”挑选。他们既无权参与自己的课程设置,又无权决定课程内容,更无权选择授课教师。 当然,能够使两个以上教师同时开设同一门课程的院校是少数的,大多数院校还是某一位教师固定教授某一门课程,这样,学生选择授课教师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课程权力体现在哪里?他们的课程权力以何种可能,他们有何种机会、在何种层次上来求得自己利益的满足?虽然各个高校给大学生提供了数量不等的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的数量和部分选修课的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课程权力表达得充分与否,与课程政策有密切关系。课程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它主要涉及“谁来决定课程”、“决定什么课程”、“谁来实施课程”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发展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变化相呼应,这些因素最终制约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对大学公共选修课课程权力的探讨必须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关联起来,必须考虑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及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枨蟆*

目前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低与其课程权力的缺失不无关系。如果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公共选修课的决策,有更多的渠道听取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意见和要求,对学生的诉求有更多的了解的话,大学生对公选课的满意度可望提高。

2 公共选修课的“营养”成分不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始多样化,学生对课程的种类、“口胃”和营养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有更多的“点菜权”。于是,传统“套餐”式课程的弊端日益明显,其“营养”成分不全是导致课程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就学校而言,对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规划不够,没有真正以学生之需求为本,是造成公共选修课“营养”不全的主要原因。从选修课设置的结构来看,往往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的课程。受学生欢迎的求职指导、科技实践、艺术体育、投资理财、人际交往等课程较少,即使有也因为选课的人太多而难以选到。另外,学校对教师也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调动他们开设选修课的热情。因此,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完全是由学校决定的,学生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学生虽然能够选足学分毕业,但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善、兴趣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并未得到校方的高度重视。

3 设课把关不严,缺少名师或课堂规模过大

选修课的开设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教务部门审批。而这种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在课程质量上并不能够严格把关。一些教师由于自己的种种需要(如评职称、增加工作量等),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致使课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得教师在其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方面并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导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同时,在开设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中,缺少教授和名师。一般来说,教授、名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晚上再上选修课,这也是影响选修课教学质量,导致其吸引学生兴趣的因素之一。

此外,有些课堂规模过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符合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好、有趣味、教师水平高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计划200人的课堂在选课时会有四五百名学生选择修读。所以,选修课中容纳二三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这样大的课堂规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4 选课指导不足,学生盲目选课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公共选修课采取网上介绍、发选课手册等方式向学生推介,但多数介绍过于简单,且没有对开课教师做逐一介绍。这样学生并不能对课程进行全面了解,而只能凭感觉盲目选择。还有一部分院校虽然采取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因为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过多,同时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其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

有的同学在网上选课时提交的几个公选课志愿可能都是较受欢迎的课程,而在计算机进行随机筛选时,他们的几个志愿很有可能都落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只好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矮子里面拔将军”,再补选一些并不十分喜欢的课程。如此,其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必然降低。还有部分同学事先已经意料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为了完成学分只好避开热门,选择一些修读人数相对较少的课程。正是由于选课的自由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学生时间和精力以及选修课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都难以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发挥,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提高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的对策

1 下放课程权力

要改变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满意度不高的状况,理想的做法是,让学校、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一起协商并决定课程,更多地体现学生的需要。大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饭馆的经营思路,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的课程,尽量多地给学生更多的课程权力以及更充分的选择机会。这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哪所大学率先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哪所大学就可能赢得未来的生源市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给大学生更多的课程权力是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中的一个亟待强化的方面,尤其是在公共选修课课程决策的过程中,失去了课程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这一重要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人员的课程权力的表达,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共有”[2]。因此,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地加强大学生课程权力的表达,考虑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注意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定期跟踪大学生兴趣的变化,以此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决策依据。

2 构建“营养合理”的公选课程体系

在大学里开设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优化知识结构,开设跨学科交叉、综合型、实用型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美国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自然(29%)∶社科(31%)∶人文(40%),学科结构比较合理 。作为理工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和加大人文社科类知识的介绍。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公选课学分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即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

另外,学校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积极动员教授、名师开课,从而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菜谱”。此外,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3 提高服务意识,强化选课指导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的现象,学校应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加大对选修课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教学管理部门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内容较为详细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介绍,以便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建议取消少于30人就不开课的人数限制,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取消大二才能選修公共课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机会。

选课机制的优化也是提高大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各高校在选课机制上存在海选式、抢选式、机选式、补选式,等等,这些选课方式各有利弊。针对课程特点,部分课程应该以数量优先为原则,开设大班上课,采用“海选+抢选”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修满学分。而某些课程应该以质量优先为原则,开设小班上课,严格限制人数,采用“机选+补选”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对于某些热门课程,应鼓励“多师一课”或“一师多课”以保证学生能够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4 加强监督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和评价。学校应对公选课组织定期的教学检查,如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一些不定期的突击抽查。督导人员应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随时监督公选课的授课质量。

对公选课的考核应加强监管, 严把考试标准,严肃考纪,不管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公选课都要严格执行有关课程的考核规定。对于选而不上或逃课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应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压力,使其真正重视公选课,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陆德山. 认识权力[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0.

[2] 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12.

[3] 郭德侠.研究生的课程权力亟待加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4.

[4] 韩映雄.大学,给了我满意的菜了吗?[J].社会观察,2005,(5):4.

[5] 李萍.美国高校课程选修制发展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 (5): 96-10.

(责任编辑 黄建新)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满意度大学生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