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46例
2009-01-25李艳向兴华
李 艳 向兴华
摘要: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给少腹逐瘀汤加减内服;对照组40例,给西药芬必得胶囊0.3g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原发性痛经;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1--01
痛经是一种严重困扰广大女性的疾病,尤其在初、高中学生中发病较多,给其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不便,笔者近年来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4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中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制定。(1)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痛。(2)妇科检查、B超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2病例排除标准(1)继发性痛经。经妇科检查证实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等。(2)子宫畸形,宫内节育器、处女膜闭锁需手术治疗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3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系本院门诊病例。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8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年龄13~30岁,平均19岁;未婚40例,已婚未生育6例;病程4个月~8年,平均4年。对照组:年龄14~30岁,平均18岁;未婚38例,已婚未生育2例;病程5个月~7年,平均3,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以少腹逐瘀汤为基本方。方剂组成:炒小茴香12g,赤芍12g,川芎10g,肉桂6g,没药6g,炮姜5g,蒲黄10g,五灵脂12g,炒延胡索15g,当归10g,甘草6g。气滞血瘀型去肉桂,加香附15g,台乌药12g;气血虚弱型去蒲黄、五灵脂,加潞党参20g,黄芪30g,鸡血藤膏20g;肝肾虚损型去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加山荣萸20g,淮山药15g,阿胶15g;湿热下注型去肉桂、炮姜,加丹皮12g,生地12g,薏苡仁15g。水煎取汁450mL,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次150mL。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药,每月服10剂。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止痛药。
2,2对照组用西药芬必得胶囊0.3g,每日2次,于月经来潮疼痛出现开始服药,连服3天,3个月为1个疗程。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治疗后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它症状好转;无效:经治疗后腹痛及其它症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2.5%,经统计学处理,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3.95,P<0.05),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学生中痛经的发病率较高,与学业紧张等有密切的关系。
4 讨论
痛经是指凡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它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的病证。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痛经。现代医学证实,原发性痛经由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含量过高而引起子宫过强收缩,子宫肌缺血所致。国内外有文献报道,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循环障碍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系素有精神抑郁、恚怒伤肝,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亦滞,气血运行不畅,乃滞留成瘀,或因经期瘀血内流,导致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所以中西医对痛经的发病机理认识是一致的。
少腹逐瘀汤系中医经典老方,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中医治疗痛经方法灵活多样,但其大法不离“通则不痛”的治疗准绳。本方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除湿,化瘀止痛之功,痛经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理冲任气血,如因虚而致的痛经者,以补为通;因血瘀而不通者,以行血逐瘀为主。根据不同证候,随症化裁,或行气,或活血,或温经,或补虚,或清热,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说明中医药治疗痛经确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