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开展学术研究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必由之路

2009-01-25吴玉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9期
关键词:继承创新研究

吴玉涛

关键词:继承;研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03--02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实其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尽管它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诊治疾病的经验。但是,以今天的科学水平来审视衡量,就难免会有某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中医药学仍墨守成规、踌躇不前,必将被科学时代的需要所摒弃。笔者认为,要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才是必由之路。中医药学的研究千头万绪、各有己见,但下列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诊察手段的现代化研究

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的视、触、扣、听,虽然形式程序极为相似,但具体内容却有粗略模糊与详实清晰的差别。当然,这与形成时代的科学水平有关,不宜过于苛责。但近几十年来的客观事实证明,现代医学的诊察手段、检查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应用,更大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水平。反观中医的诊察手段似乎改变不大。尽管中医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探索。比如:利用红外热象仪进行面部望诊研究,利用脉象换能器、脉象自动辨别系统对中医脉象进行研究等。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或可用于指导临床的突破性成果。这里固然原因种种,但传统的认识手段的局限,可能是中医诊疗法难于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论认识与实践需要尚难同步的情况下,借鉴现有的科学检测手段,借以改进或提高传统的中医诊断水平也未尝不可。要发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必须采取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否则,难于突破传统认识手段的局限。

2治疗效果的机理研究

中医治病疗效卓著,这是勿需争辩的客观事实。但究其治病有效的内在机理,又往往难于给出统一合理的科学解释。尽管中医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认识原则,也有养阴、温阳、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这些只是历代医家诊治疾病的规律和经验。它并非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概念。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的同一病理阶段,不同的医生依据个人的不同认识,便可给出不同的病机解释。这恰恰是中医某些治病经验难于重复验证的症结所在。要想总结推广中医药的某些治疗经验,就必须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病有效的内在机理研究。在肯定某些病或证利用中医药治疗确实有效的基础上,则应采用多学科,如药理、免疫、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借以阐明其疗效机制。尽管这是较高层次的探索研究,需要医疗单位与科研机构的密切协作。但这也是提高推广中医药治病经验的必由之路。

3中药方剂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在中药、方剂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剂型创新、新药应用方面,都有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突破性的成果。诸如:发现了某些特效中草药,如治疗肺痈的野荞根、治疗黄疸的田基黄、治疗风湿的雷公藤和清风藤、降血脂的绞股蓝……;改革创新了某些新药剂型,如:免煎的中药“超微配方颗粒”,通窍止痛的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片,以及退热开窍的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的炎琥宁注射液,醒脑止痉的醒脑静注射液,养气固脱的参附注射液,治疗白血病的亚砷酸注射液……。此外,在探索发掘藏药、蒙药、彝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而,内容丰富的中草药宝库,尚有许多有待探索研究开发利用的方面。诸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如何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形成与现代科学体系相近似的中药学理论体系;某药、某方对某病有治疗作用的真正机理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探索。近来,有些专家学者提出,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治病功效以探索其作用机理。更有些专家学者设想将《本草纲目》利用现代科学语言改编成《本草组分资源库》,并提出“本草物质组计划”,计划在5年内,从总体上对500种左右的常用中医药方进行提炼、分解,彻底搞清这些配方的药理所在。这将为中医药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4中医理论的探索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是在中医经典《内经》所论的基础上,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等几个主要内容。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受到了认识手段的限制,在今天看来,中医的某些理论认识显得过于抽象模糊,不便于被今人所能理解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探索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拓展创新现代的中医药理论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曾有些医家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近代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一些精通熟谙中西医医学理论的医学大家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诸如:邝安堃、沈自尹等对肾及肾虚证的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脾虚证、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通腑攻下法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对扶正祛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等。也有些学者从客观角度,利用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对中医的藏象和八纲辨证等进行了研究及探索……。诸如此类都从不同的侧面开启了中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上述几个方面,并非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要阐释临床治疗及方药的作用机理,则必然会涉及中医理论研究,而中医理论、诊察方法的研究,又需要临床诊疗效果的检验和修正。总之,认真开展学术研究才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必由之路。

目前,对于中医药学的研究,还有几个值得重视和反思的问题。

革旧创新,与时俱进:中医传统的论理方法,基本是以比附慨括、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做为主要手段。尽管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治疗效果做基础,但在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原有的认识手段和方法,显然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医药学的研究,既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要有革旧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专题探索,局部突破:中、西医是两种认识方法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要想使二者达到认识统一实非易事。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临床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究。以期达到中、西医认识的局部统一、部分突破,勿急戒躁,立足长远。

中西互补,存而不论:中、西医诊疗手段虽有不同,但防治疾病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中医舌诊及某些中药制剂已被现代医学所广泛应用。而新一代的中医精英们,更把现代的某些检测方法、诊疗手段视为临床所必需。这种中西医互补为我而用的做法应该提倡。至于何为中?何为西?则可存而不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拓展和摸索中医药研究的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求真务实,杜绝虚假:当前,以所谓“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为名的“医药广告”充斥着媒体。什么“中医攻克脑萎缩”、“国药清除脑血栓”、“某某教授研制的某某胶囊,世界首创,国内领先”、……。诸如此类的虚假宣传,不仅玷辱了中医药学的声誉,更悖逆于求真务实的为医之道。为了维护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也为了维护国人的健康与尊严。对于医药广告的虚假宣传,应严令禁止、依法严惩。

本文所论,只是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道郢正。

猜你喜欢

继承创新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