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启示

2009-01-25姜琳琳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

姜琳琳

【摘 要】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和旅游英语翻译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转换和交际互动;根据旅游资料的核心要求重构译文内容和形式;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有效实现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目的。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旅游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08-02

引言

在西方译论近30年的研究发展史上,功能翻译理论独具异彩,影响深远。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cross-culture event),认为翻译行为有六个性质,即:互动性、人际性、意向性、交际性、跨文化性和文本加工性。(Nord,2001:15-26)。因此,它要求译者根据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近年来,旅游业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旅游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而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之一正是翻译。其中,为英语国家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服务的,以传播信息、吸引游客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为目的的旅游英语翻译更是体现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这一特点。可见,不论是文本功能、翻译要求还是翻译目的,旅游英语翻译都与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能翻译理论在宏观策略上为旅游英语翻译指明了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英语翻译的核心是“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

在功能翻译理论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即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目的性行为。这种产生于原作者、翻译发起人(或委托人)、译者、译文读者间的交际互动绝不是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符码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文化转换活动。(贾文波,2007,9)。旅游英语翻译中历史文化词汇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由于中外历史文化不同,很多中国特有的历史名称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任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

如在水乡绍兴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大禹治平洪水后,曾在此大会诸侯,死后又葬身这里,绍兴因此被称为会稽。春秋战国时(公元前3世纪)为越国国都。

译文:With a long history,Shaoxing is a famous cultural city in China. Legend has it that after Yu the Great brought the floodwaters under control,he came here to meet the local feudal lords who were reward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s. Later,Yu happened to die here and was buried on the spot. After that event,the place was named “Kuaiji” which in Chinese means “rewar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merit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and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the State of Yue made this place its capital.(郭建中,2004,6)

翻译时关于“会稽”的名称需要做个交代。会稽,在古文中意为“论功行赏”,所以译文首先在“大会诸侯”处作了解释。本来按原文,译成he came here to meet the local feudal lords就够了,但现在再加了一个定语从句who were reward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s,以为后面解释“会稽”作铺垫:After that event, the place was named "Kuaiji" which in Chinese means "rewar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merits".

奈达说过,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者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谭载喜,1987)。因此,在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国外游客在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作适当调整,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而不是做仅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

二、根据旅游资料的核心要求重构译文内容和形式

旅游资料这类“诱导型”文本的翻译以有效传递信息、唤起读者感应和行动为核心要求。功能翻译学派认为,译者可以根据翻译要求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做相应灵活的处理,决定原文文本信息的选择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赖斯就曾明确指出,对于辞藻华丽重诱导的文本,翻译时常常要对原文做彻底的改变(Reiss,2004:39,41,42)。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旅游资料翻译译者偏离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比其他类翻译多一些,有时甚至需要重构译文文本。

例如,在《嵩阳书院》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现存的原始古柏。诗人李觐光诗谓:“翠盖摩天回,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据传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时,对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别封为“大将军”、“ 二将军”、“三将军”。

译文:In the Songyang Academy, there are two great cypresses, which are the oldest in China. As the legend goes, in the year 110 B.C., when Emperor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visited the central mountain, he was greatly surprised to see such big cypresses there, so he conferred them the title of “the Great General” “the Second General” and “the Third General”.

这段文章说明了将军柏的高大茂密和古老历史。原文所引用的诗词只是中文习惯用的强调所述内容的一种修辞方法,而并非是本段文章要传递的信息要点。因受文本结构的局限,诗词翻译一直是个难点。如若诗词翻译译文读起来生涩难懂,译文读者就会停止阅读,从而造成负面影响。可见,“诱导型”文本的翻译仅仅做到“信息对等”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语言精炼生动,富有吸引力,行文布局富有特色,符合读者的经验和反应,达到有效传递信息、唤起读者感应和行动的目的。这段译文中虽未出现所引用诗词的翻译,但从旅游英语翻译的核心要求角度来看,译文语言简单明白,浅显易懂,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又充分展示了原文诗词的意境,避免了译文的重复,使之更接近英语读者。

三、根据旅游资料的文体功能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从文体功能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旅游景点介绍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按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信息性是指译文要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真实和有效;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具有公共宣传品的性质,功能上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反应,意在唤起读者的体验和行动,因而往往带有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缺少个性,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的地位,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译文传递的信息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贾文波,2007,11)。而在现实旅游服务过程中,由于英语国家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少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无法准确传递旅游信息,甚至让外国游客摸不着头脑,或引起负面联想。因此,译者应根据旅游资料的文体功能采用正确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书名“山海经”如果直译为Shanhaijing,会令读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若意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则非常清楚地给读者透漏这样一个信息:这是一本描述山、河的著作。

结束语

总之,旅游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处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处处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这一特点。只要我们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出发,在翻译时不仅做到解读源语符号,而且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非语言符号即文化内涵,从“跨文化活动”这一高度来处理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和技巧问题,就能更好地把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海外游客,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 (2).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3]郭建中.Shaoxing: An Oriental Venice[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4]Nord, Christina.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