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2009-01-22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

周 煜

摘要:近年来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相比,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其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融资的同时。存在着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和脆弱性、不规范性和投机性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正规金融;民间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54-01

1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很难贷到款,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1.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在正规金融活动中,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财务不透明,破产风险较大,严重依赖企业家个人素质等原因,使得面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业,银行要做到了解清晰,成本费用必然很高。因此大多数银行选择一个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定固定的贷款利率,这使得那些质优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高昂的贷款费用,而选择不贷款。而剩下愿意贷款的多数是一些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这直接使得在有多余信贷资金的情况下。银行愿意贷款给那些利润率低甚至亏损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1.2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符合银行要求

自1998年开始,我国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贷款,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制度。但是由于银行在抵押物上一般倾向于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地皮等不易贬值的抵押物,这使得中小企业在抵押物上很难达到银行的要求。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大量的资源都投入到生产环节,固定资产所占比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因此,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也是非常困难。

以上2点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表面原因,但是深层次上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高度垄断的体制造成的。在我国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他们对金融资产的占有率约为市场总额的70%,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力量高达80%以上。虽然除农行外,其他三家银行已经先后上市,在称呼上已经不是国有银行,但是其实际上仍是国家控制着的金融机构。正是这种高度的国家垄断,使得适用于其他市场的淘汰机制,在我国金融业难以形成。由于缺乏竞争,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调,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缺乏。

反观民间金融却在正规金融不愿涉足的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经营的很有成效,这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与正规金融相比,民间金融有以下特点适合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一是利率灵活。民间金融利率高于官方利率,这既反映市场供求,也体现了风险溢价。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发挥了利率的杠杆功能,调动了资金的组织者和供给者的积极性。有效地调节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民间资金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信息成本优势。民间金融是一种“关系型融资”,信用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民间金融早期产生于自然经济的地域、人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以抵御高利贷的盘剥,形成合会等互助金融组织,解决成员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是一种“内生金融”,并非单纯依托民间经济而存在。因此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放贷对象一般是本地的企业。这一点恰恰是正规金融所不具有的,也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这一最大融资障碍。

2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2.1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

由于民间金融的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以及民间融资主体生产经营和管理素质所限,使大部分资金的流向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过热行业。这类行业的相当一部分是当前的需求热点,多数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和技术水平低的行业和项目,正是政府调控的重点,但由于民间金融的存在和无序发展,直接影响了政府收缩过热行业信贷的政策。央行对于民间金融活动的控制力较弱,体现在缺少能直接影响民间金融机构活动的政策手段。

2.2民间金融具有脆弱性、不规范性和投机性

众多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小规模经营、地域狭窄、回旋余地小,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民间金融普遍为民资、民营、民管,规模大小不一,分布面广,且独立自主开展经营。呈现分散特征;由于利率远远高于国家法定利率导致我国民间资本的借贷者和放贷者普遍存在着较浓重的投机心态,巨额投机资金兴风作浪已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真是由于民间金融具有忧伤脆弱性,不规范性和投机性的特点,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一直未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进行的民间金融合法化和规范化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猜你喜欢

民间金融中小企业
试论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机制的构建
民间金融法律监管探析
社交借贷的风险管理与借鉴意义
民间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