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09-01-14卜卫东李嘉庆刘云峰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培养模式

卜卫东 李嘉庆 刘云峰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根据“理论研究——调研分析——实训练习——社会实践”的研究过程,提出了培养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技术对策与措施,以优化本专业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会规划、能设计、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城镇规划 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卜卫东(1969-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城镇规划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城镇规划设计。(广西柳州545004)李嘉庆(1970-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市白林林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桉、松等营造林技术和绿化树种病虫害防治。(广西百色533000)刘云峰(1981- ),男,江西南城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村镇建设规划。(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01-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涌现出一批批新的城镇;东西部在旧城改造、城市扩建、新城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城建领域方兴未艾,这就需要一大批适用的城镇规划与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难题。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城镇景观建设、人居环境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培养适应此形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进行城镇规划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城镇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而传统型教育很难培养出技术理论和技术管理双重并重,符合实际岗位要求的人才。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系城镇规划教研室通过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与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百色市、柳州市就城镇规划专业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促进城镇规划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与对口单位的合作联系。具体做法是将实训课堂放在生产基地,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城镇规划设计过程,使城镇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城镇规划人才的要求,实现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促进专业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一、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

1.订单式培养模式。类似我国以前进行的代培,是高职院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2.高职院校的改革强调实践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大多院校都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增加了应用性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实训课的比重,甚至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借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缩短学

生和企业需求距离。

二、认真做好城镇规划的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如何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的选择和确定。对专业的科学定位首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专业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并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及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的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中创优”的办学方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及人才使用范畴,人们习惯将人才分成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三种。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强调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主,发扬优势和特色,为中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服务。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产学研结合,争创特色,培养符合城镇规划人才市场需求的规划设计和城镇建设人才。

城镇规划工作大部分是规划设计、概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于一体的生产体系。由于城规企业的工作特点,施工工作现场复杂,条件艰苦,企业普遍迫切希望高职院校能培养愿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目的是把城镇规划专业办成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将城镇规划专业建设成与现实城镇建设人才需求发展一致的教育链,建成地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定位要培养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从事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城镇规划与管理、市政工程施工、城镇环境规划建设组织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依据岗位特点,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思路。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广泛采用学科课程模式,以专业为导向设置课程,文化课围绕专业课展开,技能培养以专业为轴心,服务于专业。其特点是充分考虑了专业课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易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但这一课程模式与不断变化着的人才培养规格相比,适应性较弱,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由于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其他心理因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不小的距离,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以上方面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价值。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思路等诸多结构性问题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不少由中专升级衍变而来,自身办学条件不足,在教学中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简单地压缩课时,缺乏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而且仍然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上,把实践教学、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实践能力无法提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不断适应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密围绕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偏重理论的灌输式教育,探讨完善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寻求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既具备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更具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的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课程的显著特点是方案性,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决定了课程在调节人才结构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如城镇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实践部分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容的实践操作训练,如美术、计算机、制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性教学内容,以课堂练习、上机、实习等形式进行。第二,独立的实习环节,如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镇规划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课程设计,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建筑模型制作等。第四,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如本专业在课程整体框架上作适当调整,增加新农村规划与实施等内容。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增加实训内容和规范性要求,结合技能考证工作强化实操训练,这些改革内容应深入于各课程教学之中,专业类课程要求实践教学时数在60%以上。

另外,在增补课程方面重点考虑职业技能认证的需要,加强以下课程,如应用软件课程(CAD、PS、3DMax)、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等的实践技能培训。对部分课程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如根据职业技能训练需要将应用软件课程调整为三门实践型课程,更利于学生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2.课程设置改革目标。调查社会对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密围绕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完善实践性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要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课程设置最终要为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相匹配的实训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要对师资质量进行需求分析;加强校企合作;与生产单位合作,承担其生产、科研任务。

四、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优秀教学团队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达到双师型要求)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城镇规划专业应有一定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或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利用学校设计院(所)的便利条件,让有关教师参与城镇规划与设计工作,更新知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城镇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实践。如2007年我院选派两位教师到南宁科尚模型制作公司进行管理与模型制作技术的培训,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其后,我们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互通有无,共享生产与教学资源,使教师得到实战中的训练,在参与生产获得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五、重视与行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面对新的形势,城镇规划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与解决城镇建设问题,更应通过对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机制来解决城镇问题。从发达国家城镇化规划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是城镇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更应主动跟踪和适应这一专业发展趋势。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城镇规划设计实践学习,校外实习基地除了设计院(所)进行城镇规划设计实践实习外,还应积极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合作,以确保学生进行规划管理实习。要明确实习两方导师。学校为一方,规划管理、设计部门为一方,双方共同制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导师由勇于探索、热心改革和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责任心的工程师担任,两方的导师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

六、注重过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科学的管理是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实践教学的管理应包涵:第一,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成绩评定等内容。第二,制定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可以要求符合基本原理原则,学习规划设计程序和方法。毕业设计则要求既符合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工程实际,追求综合效益。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第三,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执行阶段打分,给严重滞后者亮黄牌,促进其跟上进度。鼓励学生之间探讨问题,但不许代做和相互拷贝图纸。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第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七、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我院开设该专业后根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探讨的课题,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课程体系及课程选择的切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和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技术对策与措施,使城镇规划专业办学条件得以有效开展,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实际上专业改革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明晰,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目的,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学方法探讨、学生质量考核评定等都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参考文献]

[1]李联学.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容忽视[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2]谢献春,杨木壮,林媚珍.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探析[J].现代物业,2007(2).

[3]黄光宇,龙彬.改革城市规划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J].城市规划,2000(5).

[4]洪亮平,朱霞.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00(5).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培养模式
关于当代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 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