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
2009-01-14张振松
张振松
摘要: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品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整其知识结构,树立其人文品格将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高等学校;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品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12—02
一、人文精神与品格塑造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品格”强调的是人的内在的、道德或伦理方面的修养。重在“德”字,强调内在性、道德性、伦理性。我国学者丁锦宏教授认为,“品格”是指“生命个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倾向性”,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德性[1]。布贝尔认为,品格就是“介于一个人的本质与他的外表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2]。 品格的塑造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调整其知识结构,树立其人文品格将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校起着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发挥这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方式体现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因此,高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珍视生命,深刻领会生命的真谛。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比较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而缺少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同时大学教育又不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和培养,导致大学生缺乏德性的陶冶,缺乏独立判断、反思以及宽容等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而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不仅包括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也涵盖着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生命情怀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陶冶,一种于无声化有声的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涵化。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认为,“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3] 因此,大学对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变得极为迫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应成为大学自觉的追求。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人文精神,其着重点是在“人”,它所体现的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并由此引起的价值思考。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人格魅力的高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司马光认为,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才德双全是“圣人”,才德皆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及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4] 可见德之重要。而德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诚信之心。因为诚信是人类最基本的自律要求,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原则。古往今来,“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导人们必须讲信用,失去信用,不知如何立身处世,可见信为根本。通过大学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增强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责任感,养成善良谦恭、宽容忍让的品性,树立知荣、认耻、明辨是非的善恶观,弘扬尊老爱幼、扶贫助残的美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逐步完善自我,形成健康人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渐达到自我完善的重要阶段,其中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尤其必要。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也势必会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完善,其人格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的。但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中的负效应,也令部分大学生感到迷惘,出现了行为与观念的不一致,形成现实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反差。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在于心灵的自我唤醒和能力的培养,而人格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人占有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即人文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生品格塑造的途径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就应该营造一种人文精神的氛围,这是培养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5]。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而必经的途径和手段。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遗留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对大学生人文品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十分强调“舍生取义”,“尽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写照,激励无数热血志士为国家的自由和强大前赴后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完善。孔子说:“富与贵,世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是第一位的,“日三省吾身”是每一个君子的自觉追求。当下,在传统主流文化受到冲击,各类所谓“新文化”风起云涌之时,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应该秉承传统文化的这一精髓,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品格。
当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人文教育,不是让他们简单、机械地因袭传统、复写传统,而是应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和与优化,做到与时俱进。
2.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经过外界环境的熏陶进行个人“内化”而成,大学生的品格塑造与校园文化的陶冶密切相关。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显著校园特色的以及自身独特品格的文化形态总和。校园文化是人文积淀和文化品格的象征,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的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它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进取意识相融合,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从而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气氛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可开展体育、科技、文艺等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开展融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系列活动,或者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校园人文景观,如一些标志性建筑、榜样人物的塑造等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中增强集体观念和主人翁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3.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从来不只是一种知性教育,人文素养必须通过情感陶冶、意志砥砺,内化为个体的品德,并在个体实践中加以外化,变成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才是完整的人文教育。因此,大学人文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阐释与倡导,更需要为践行这种伦理原则寻找载体、创造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也应积极倡导、支持和组织有关实践活动。为此,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开展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各项工作的特性,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刻体会和理解一些社会问题,培养他们关爱弱势群体的感情,激发他们隐藏心中已久的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美国,就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在道德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精神、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学校还重视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道德,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哈佛大学的博克校长曾经指出:“现代大学不仅重视正式教育,还承担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更大责任。”[6] 因此,课外活动计划不仅已经成了对学生的有益的服务计划,而且成了教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42.
[2]陈村富,庞学铨,王晓朝,等.古希腊名著精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73.
[3]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3.
[4]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1卷:6-7.
[5]张婧,陈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N].吉林日报,2009-02-19.
[6]刘全存.哈佛大学办学理念[EB/OL].http://sail.hnist.cn/Attic1e/
lilun/tansuo/200405/977.htm1.(责任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