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体间性看非译者主体的权利研究

2009-01-12张志新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

张志新

摘要翻译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信息传递活动。译者需要顾及源语方和目的语方即非译者主体方对译文享有的权利要求。如果非译者主体的的这种权利要求处于不确定状态,译者在翻译操作中则会感到无所适从。本文从翻译主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出发,分析并确定非译者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尝试建立一种权利冲突的解决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主体间性 非译者主体 权利要求 权利冲突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活动,承担着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增强其工作效率自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源语社会,还是目的语社会,双方都应该享有信息对称的权利,毕竟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对称,对同一活动各参与方来说,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权利研究与翻译效率

增强在翻译操作中照顾非译者主体的权利意识,加强非译者主体的权利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真正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也有助于为译者创造一个“法治化”的环境,真正地实现译者自身的解放,赋予译者更多的权利,从而为译者的翻译活动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创造可能,并最终大大改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工作速度和效率。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权利的角度来研究,则可以更有效地去除译者身上的枷锁,更好地实现译者的解放。通过研究源语主体和译入语主体的权利要求,可以为译者的翻译活动寻找到较为确定的行为坐标,双方权利要求以外的空间就是译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如此一来,译者只要在不危及原语方和译入语方的权利的前提下,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 权利坐标的确定和权利冲突的协调

总的来说,非译者权利坐标应该包括非译者主体双方从宏观意义上所享有的信息对称权利,在文本环境下享有的求真权利,以及目的语方对译文享有的“顺畅和具有可对性”的权利。在几种权利中,求真权利无疑是最复杂的权利,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内在地包含着非译者主体双方对文本信息内核、异质的文化现象以及作者刻意采用的语言形式这三个方面所主张的求真权利。这种求真权利还会衍生出与文体和文本功能密切相关的其他权利,比如读者的娱乐权利、思考权利以及在思考中进步的权利等等。

对于源语作者来说,那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组合产物。对于目的语方来说,他们所要接受的也是这样的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组合产物。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这种组合之间往往具有“水到渠成”的关系,即作者通过运用语言,将字面意义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后,语用意义就会相应生成,作者运用语言的目的也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得以内化。由此可见,源语作者对其运用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其实是字面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产物内化了作者运用语言的目的或者动机,也是其主张权利的根据。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这种产物“展示”给目的语方。

根据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当人类面临大量信息时,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因而在信息加工中需要过滤器来调节,以减轻神经系统的负担。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允许一些信息输入脑中,同时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完全丧失了。这种选择要通过人类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在人们接受的诸多刺激中,如果某种信息与周围的其他信息形成较大的差别,人们则会对这种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感觉,从而该信息就更容易被纳入人们的选择性注意范围。

这些心理学解释说明,作者刻意采用的语言形式以及原语中的异质性文化现象,由于分别与周边的语境和译入语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或者不同,通常会纳入目的语读者的选择注意范围,必然成为读者求真权利主张的对象。如果保留作者刻意采用的语言形式和源语中的异质文化现象与读者对译作“要求符合目的语习惯”相冲突的话,译者在处理的时候就要特别的小心。绝不可动辄以“不可译”、“文化缺省”、“为了译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为理由,随意地用完全“归化”了的语言去替代原文的内容。否则,就排斥了源语方和目的语方求真权利要求,同时还可能危害到目的语方的其他权利,比如读者的思考权利乃至整个目的语文化了解原语文化的权利,丰富本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权利。

3 结束语

毫无疑问,只要本着保护非译者主体的权利要求的原则,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肯定可以找到更多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在探索和开拓新的途径以照顾非译者主体的权利要求时,我们还需要着眼建立长期的保障监督机制。正如Peter Newmark所言,译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严格地说一个真正的译作是没有终点的。这就意味着对非译者主体的权利照顾,一直需要不断地改进,而不能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1]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J].中国翻译,1987.

[2]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J].中国翻译,2005(3).

[3] 谭载喜.西方翻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书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
数学倾听:实现儿童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论诺贝尔文学奖的间性诗学
对话理论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