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
2015-12-10余靖
余靖
摘 要: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工作方式、工作队伍、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冲击,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不得不采用主体间性哲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不再采取主体性哲学向,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其次,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面临的现实障碍,同时,深入探讨了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对策,得出结论:在自媒体环境下实现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能够大幅度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自媒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40-03
一、前言
以手机短信、微博、论坛、拍客、“推特”(twitter)、播客、博客等为主要形式的自媒体技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使得海量的资讯和信息被个体自主广泛传播,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交互分享[1]。任何人在自媒体条件下都可以是“麦克风”,都可以是“传播者”,无论出于何地,无论出于何时都能够将自己对现象、事物的看法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新鲜事进行分享[2]。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工作方式、工作队伍、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冲击,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不得不采用主体间性哲学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不再采取主体性哲学向。本文就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二、自媒体环境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
人类探求宇宙“最高原理”的方式通常都是哲学,哲学担当着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思想指导或者理论依据的职责,也是正基于这种性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必然会产生联系。近代主体性哲学长期以来都指导着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与当时所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所构建的教育模式也是单子的主体或者“自我”为中心,换而言之,即为“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处于不平等的低位,主体由于拥有比客体更多的信息资源、实践经验、教育资源等,故可以随意地对客体实施、驾驭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对客体的品德发展造成影响,而客体则完全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3]。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教育模式是两种关系的统一:第一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构成;第二种关系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均是复数的主体,他们与教育资料形成了“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自媒体环境的促进,其转向如下所示:
(一)自媒体环境要求进行师生关系改革
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找到了自主表达、自由发言的空间,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平等、民主的意识,也让大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并且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这样一来,若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而将学生视为教学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那么必然会备受挑战与质疑,也完全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自媒体环境下正在日益崩裂,越来越要求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平等、互动地交流和沟通,务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5]。
(二)自媒体环境要求进行教学理念改革
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时事热点和网络信息资源,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信息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仅仅只是信息发布者的一时情绪宣泄或者即时感受,再加上很多信息属于虚实难知、真假不辨的状态[6],再加上网络资源给大学生所带来的不良信息(如反动、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等)、快餐小说、网络游戏等都很容易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他们的行为方式、政治立场、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出现偏颇[7],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有效的引导措施来帮助广大青年学子辨别是非、筛选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自媒体环境要求进行教育内容改革
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能够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不牢固,再加上经验的缺失、历练的不足,很容易出现有失偏颇的观念或者不够端正的态度。这样一来,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予以更新改进,避免采用枯燥刻板的说教方式或者灌输空洞的思想,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理性思维。
三、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大学生的融入意识不强
虽然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但是仍然没有意识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教师进行互动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个体的主体意识,只有发挥出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之后,才能够推动整个群体的共同性发展,而整个群体的共同性发展也能够反过来促进个体主体性的提高,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自媒体环境不能够赢得信任
自媒体环境由于具有高覆盖率和普及率,高频率、多渠道,海量性与交互性等显著的特点而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但是其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学生群体的思想不成熟、阅历较浅、想法较为单纯,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情绪化性,再加上他们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很容易会形成“网络暴力”、“网络犯罪”,使得教师和家长将自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对于自媒体环境不信任,也往往限制学生接触或者严禁学生接触,更不要提利用自媒体环境来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样一来,也就限制了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
四、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对策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进行创新,要用开放性思维来代替封闭性思维,要用关系性思维来代替对象性思维。克罗韦尔教授(美国教育学家)说过:“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缺乏责任感,缺乏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技术,而是缺乏创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巨大,只有有效地变革了思维方式,才能够带来主体间关系转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要具有积极适应自媒体环境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自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以自媒体技术为基础来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进行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敏锐把握,引导舆论导向[8],增强师生之间的认同和共鸣,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具有预见性、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不“失语”。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平台
人们在以虚拟社区、手机短信、论坛、微信、QQ、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环境下,能够实现主体间性的本质要求,能够实现去中心化对话交往及信息平等共享。各种形式的自媒体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也可以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由此可见,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自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1世纪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流淌着“先烈的血脉”,凝结着“民族的精神”,汇聚着“中国的力量”……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要充分意识到自媒体在思想碰撞、信息传播中的优势,要利用好校园贴吧、校园论坛、专题网站、官方微博、手机报等多种自媒体平台,用草根化、风趣幽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来传递主流声音、主流价值、主流思想,进而积极抢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阵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三)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资质
主体间性的生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受到交往实践的较大影响,而是主体间性转向的主要障碍则是来自于交往主体交往资质的欠缺。“交往资质”是指交往的人都必须具有掌握一般交往规则的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务必要清晰地认识到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素质、能力、知识日益提高的关键环节。虽然自媒体的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能够给广大学子带来一个更加平等、更加自由、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大学生应该要承认教师在技能或者知识上是具有思想引领优势的,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进步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利用各种形式的自媒体平台来与大学生建立起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联动机制,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资质和自觉意识。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要培育学生做到慎独,学会克制,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能够自动筛选、过滤不良的网络信息,力争培养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维、崇高理想的有用之才。在自媒体环境下,通过建立起不同主体(如师生社会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等)的信息反馈、合作交往、平等对话机制来将大学生的话语权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发挥,进而实现受教育者自主建构、自我教育与教育者的价值导向、思想引领的辩证统一。
(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性
个体自由在自媒体环境下会变得极为活跃、极为突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同个体若同时处于同一媒体平台,那么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自媒体环境具有这样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向大学生强行布道灌输社会价值观,也不能对“以个人为中心”的享乐思想放任自流,而应该做到社会责任与言论自由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在大学生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之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要增强他们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辨析能力和筛选能力。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自媒体语境场话题等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于越境自媒体信息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监控,务必要及时处理、回应有害的信息,要正确引导有异议的声音,要扩大有益信息的传播扩散,争取形成“意见领袖”,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
五、结语
总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实现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能够大幅度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03):111-114.
〔2〕杨开勇.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28):109-114.
〔3〕金飞.公共理性精神的构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3,17(09):109-114.
〔4〕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J].前沿,2013,16(18):154-157.
〔5〕孔嵩峰,张崇生.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8(06):100-104.
〔6〕邢瑞煜.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06):121-124.
〔7〕张国江.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7(03):102-106.
〔8〕王紫璇,宋佳音,苏莉楠,杨玉苗.大学生视域下伞状“学→教间性”模式探析——以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14,15(02):189-19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