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职教师德建设

2009-01-12赵建军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师德传统文化建设

赵建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先秦诸子言论研读,结合当前进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职业教育师德建设应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通过我国儒家的仁礼、道家的无为、无争,法家的法治来提高教师的修养和品行,加强现代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固然决定于很多因素,但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提高教师师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教育理论的精华,推进职业学校师德建设,是解放思想,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光明之路。

1 职业教育既需要学习引进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也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1.1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的本质首先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身体、心理、精神的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之际,我们似乎过多的把精力用在研究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教育理论精华。教育要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面对当前职业学校普遍重教师业务,轻师德师风的培养建设和各个学校的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来源复杂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提高教师师德,从而通过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得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获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使“知书达礼”,“知技达理”。

1.2 职业教育的建设应该从传统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厚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水平的高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宽度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广度。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问题、独生子女的性格心理偏差问题以及职校学生严重的自我挫败感等等。面对这些现代职业教育碰到的诸多困境,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蓝领,教师的心理态度理性与否、文化品格超凡与否、精神境界高尚与否都与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笔者以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放思想,解决职业教育中诸多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素质问题,即加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内在的知识、技能、伦理、素质和外显的气质、风貌、精神、境界,通过师德高尚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我们的教育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教育理论,寻求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以人为本结合起来,将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统筹兼顾,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从“儒”、“道”、“法”家文化和理论中汲取营养,推动职业教育师德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也留下了影响后世教育、启迪今天教育的许多文化遗产。其中的文化道统特别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注重提高个人的素养、品格和境界,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师德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儒家的“仁”、“礼”,还是道家的“无私”、“无争”,还是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或教育思想都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培养,师风建设大有裨益。

2.1从儒家的仁礼中提高教师修养

“仁“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孔子的“礼、乐、射、御”与柏拉图的“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一致,在本质上强调培养健全的性格及强健的体魄。而从孔子的“六艺”课程也不难看出,这位圣人在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礼”的重要性,即认为“礼”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儒家倡导实行“仁政”和“德治”,强调“以德服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化变成谦谦君子。其理论最为精髓的就是“仁”和“礼”。《论语·阳货》中,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尊重、宽厚、诚实、勤敏、恩惠”。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恩惠就能够唤人。“恭、宽、信、敏、惠”是为政德治的五种基本素质,君王治理国家如此,教师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呢?若我们教师能读懂其中精髓,躬身力行,耳濡目染,必然对教育大有裨益。

“礼”是为人处世,儒家待人接物的准则。《论语·学而》有这样一句话:“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是孔子认可的君子的五种素质,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温和: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要有温情,要有和善之心,这样才能会有良好的人缘。做职业学校教师具备此点尤为重要,面对自觉性不强,容易调皮的学生做到“温”尤为重要。

善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孔孟的理想人格本质。所谓善,提倡的是公道,反对的是自私。与人为善要做到“三善”:视善、言善、行善。若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做到三善,则善莫大焉。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蔼,充满微笑和人文关怀。这种教育的善无形中就会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恭敬:尊重他人、尊重法制、敬畏规范……没有敬畏感的人是没有德性的。教师若能真正平等的尊重学生,就不会产生“孺子不可教也”的感慨。

节俭:中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更加应该崇尚节俭。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影响甚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学生浪费之风抬头之际,教师带头并教育学生崇尚节俭不可或缺。

忍让:容忍和谦让,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一个不懂得容忍谦让的人是个性极强的人,个性太强就不能理解他人,个性太强就不能宽容他人,就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因此,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个性,但更需要保持理性,懂得忍让。

温、良、恭、俭、让是人格修养的完整体系,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展现之一就在于具备上述素质。经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必然在教育中会发挥师德“传道”作用。

2.2从道家的“无私”“无争”境界中提高师德

无私:老子认为善与恶的分水岭就是无私还是自私。老子穷尽一生去追求的价值之一就是无私。所以《道德经》有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即:圣人以一种无私的态度处理一切事物,以身教重于言教来教化民众。他们按规律支持新生事物使其健康发展,助其成长而不视为自己的功劳,有所作为但不恃才傲物。为民成就了功业而不居功。因为他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才永远缅怀他们不朽的丰功伟业。

作为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无私”品德,居功而不自恃,也不自傲,有这样超然的品格,才会身正为范,教有所成。

无争:即“不争”,不争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道德经》一书当中,多次提到“不争”。如老子认为:“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眼中,至善的美德就如水的品质一样,滋润万物,然而却从不和万物争私利,水是柔和的,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水是不可替代的,润泽万物,甘为人梯,甘心付出却不计回报,只问耕耘,却不问收获,这就是水“善”这一美德的精神力量。“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师就应该上善若水,只“与”而不“取”。放下私心,忘却贪欲和功利,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在具有道德、情感、知识、审美、健康等的前提下抱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定、阳光的心态,以一种禅定的方式来专注心灵的内修与世沉浮,获得澄静,保持心灵纯净,即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忘我境界,专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2.3从法家的“法治”中培养师德

法家认为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社会的公共治理。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强调政治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法”治,申不害主张领导艺术和政治手段的“术”治,慎到重视权“势”。集法家理论大成者韩非子综合三家观点,提出的以“法、术、势”为主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与法制的主体。秦汉以来历代君主治国,均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德治”和以法治国的“法治”结合。法家这些光辉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也需要“法、术、势”。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也该如此,能够充分运用“法、术、势”,恩威并重,内儒与外法兼用。

“法”:具体到教育,就是将“依法治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精神、具体细化到学校的典章中并内化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实践规范,只有“依法治校”的学校,只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教。

“术”:就是讲求领导艺术。倘若教师不能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随意破坏学校规章制度,就不能服众,如果自己破坏制度,管理教育学生不能“术“,还以权谋私、任用干部,分配利益、处理问题有失公允的话,不唯贤是举,用人惟亲,任人惟属,处理学生问题不一视同仁的话就不能服众,就不能用良好的师德,优秀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那么教育就不会有效果。

“势“:教育需要权力,教师手中具有一定的权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权利观。要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用好这把剑,切忌因手中权力丧失师德,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玷污教育的纯净。

以上所述,仅仅是结合笔者自身学习感受,略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精华可用于师德建设,倡导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要一味盲目崇拜外国职业教育的先进之处,我们在研究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身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久弥珍的教育思想。“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发展职业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提高不能不汲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我们要注意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从“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教育文化和理论中汲取营养,促进职业教育师德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华.教育领导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12.

[2] 李一冉.道德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

[3] 论语.吉林:吉林出版社,2008.1.

[4] 韩非子.韩非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师德传统文化建设
致良知与师德
寒露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