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命题启示及应对策略
2008-12-18沈建忠
【摘要】语文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其考查形式灵活多样,被称为“高考试验田”。分析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语用题的题目特点,把握其命题趋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广大考生提供彻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文性 生活化 社会热点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前三题以客观的选择形式出现,后二到三题一般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被称为“高考试验田”。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语用题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基本精神,稳中有变,难易适度,试题的目标取向是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命题者的取材视野开阔,关注社会、关注考生,凸现“生活化、实用化、人文化”三大特征。联系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细细研究,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一、题目特点
1.常规题型仍唱主角
试卷中有12套考到了概括题,8套考到了扩展题,8套考到了仿句题,5套考到了图文转换题,5套考到了语言得体题,4套考到了排序题。常规题型频频在试卷中出现,这既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延续性,也说明常规题型重新被看好。
2.设题关注社会热点
2008年全国卷Ⅰ卷第20小题,北京卷第23小题,四川卷第18小题,重庆卷第19小题,湖北卷第22小题,浙江卷第22小题共五份卷子涉及到北京奥运会;浙江卷第24小题,北京卷第21小题,重庆卷第21小题共三份卷子涉及到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这种题型告诉我们不能只搞题海,应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
3.题型贴近生活
全国卷Ⅰ卷第18小题有关一封求职信的改错,广东卷第22小题对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内容概括,山东卷第16小题为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拟恰当的话题,全国卷Ⅰ卷20小题补写出“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的开场白,福建卷17小题补写出“端午节晚会”的开场白,辽宁卷20小题补写出以“读书乐”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的开场白。这些题源于日常生活,强调了语言运用的现实意义。同时,主持人、编辑这些角色,离学生生活并不远,这些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也开阔了学生模拟想象的空间。
4.自然、人文相结合
注重语文应用能力,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文科的学生要学点理科的知识,理科生也要懂点文科的知识,这个理念在江苏、福建、江西等试卷上得以体现。江苏卷第4小题针对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提取重要词语;江西卷第21小题针对“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进行概括;福建卷第14小题针对“地壳失踪”的语段提取关键词,第15小题根据图表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这些题目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5.重视综合考查语用能力
一道语言运用题,往往涵盖很多知识考查点。如湖北卷第21小题,将诗歌改写成电影脚本,既考查学生对诗歌语意的理解,又考查常见修辞的运用,还考查了句式的选用与仿用。又如山东卷的第16小题和江西卷的第21小题,既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考查句式的仿用能力。再如江苏卷第5小题既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考查句式的运用能力,同时,以上所列举的三题都兼顾了语言运用的准确、简明和得体。
6.关注新老课程的衔接
全国很多省市正在进行新课改,正处于新老课程的过渡期。为了体现高考的稳定性特征,在老课程的高考中,也渐渐露出新课程的面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国卷Ⅰ卷第20小题、福建卷第17小题、辽宁卷第20小题以及2007年江苏卷均考到了补写开场白,今年江苏卷第5小题要求针对“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这既属于对续写与仿写的考查,也是语言连贯、得体知识的考查,同时还属于对苏教版“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相关知识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老课程的过渡性。
二、命题趋向
1.生活情境题经久不衰
介绍人物、介绍风景、介绍特色、人物访谈、辩论性质的对话、对信件稿件的回复等,连接了语文课堂和现实生活,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郁。社区文化、旅游文化、新闻采编、广告策划、杂志栏目的编排、经典著作的选读推荐等,既考查了学生的母语素养,又关注了新老课程的衔接。
2.常规题型会偶露峥嵘
2008年排序题、仿句题、概括题、语段改错题、拟写新闻标题、图文转换等常规题型多处露面,考生复习时均不可忽视,而且要把常规题与生活情境题联系在一起练习。
3.着重关注“走进语言现场”的综合考查
着重关注苏教版“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相关知识的考查,还应该适当学习《语言规范与创新(选修)》和《语言文字应用(选修)》,不要只是把它们当作摆设。
三、存在问题
结合2008年江苏卷第4和第5小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1.信息筛选不能找准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2.考生不关注现实,不关注身边的生活,在一些看起来并不难懂的题目上闹笑话。
3.如第5小题考察了考生思维的多向性,题目要求考生既要从赞成角度回答,又要从质疑角度答题,而且需说明两条理由,而有的考生思维呈现出低幼化或狭隘化倾向。
4.有的考生不明句式,连陈述句和反问句都弄不明白,还有的考生不会表达或表达非常随意。
四、应对策略
1.关注生活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留心处皆语文。08年的语用题目启示我们,要注意留心身边的一些社会语言现象,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校园中的标语,医院、银行等温馨提示,社区、广场的文化活动等等,都是语文。新课标也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倡导“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又指出“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积累语文知识
书面语与口语,敬辞与谦辞,修辞与句式,应用文文体格式等知识要夯实,不能一知半解,否则考场上会手忙脚乱。标点、关联词的运用要熟悉,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要精通,礼貌用语要积累。坚持以四大基本类型为复习重点,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
3.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高考题是出题者苦思冥想后智慧的结晶,既有对知识的考查,也有对能力的考查。审题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很多题目的答案都隐含在题干当中,所以要注意语用题显性要求的复杂性和隐性要求的隐蔽性,表达时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完整,要符合逻辑合乎规范,内容要积极健康,语言避免粗俗,做到格调雅致。
高考语用题备考的根本任务是锤炼思维能力和提升语言能力。无论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包含着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都包含着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丰富。是否锤炼思维,是否提升语言,也就成为评价语文备考的最重要的标准。这与语文的学科性质以及考试要求是一致的: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落实在语言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试卷中的一道道题目,其承载“工具性”或“人文性”任务的侧重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统一。
★作者简介:沈建忠,江苏省震泽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