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8-12-18王军旺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一些课堂真正凸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美,真正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但也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过分强调“自主学习”,过分追求表面化形式,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考
新课程改革又一次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也引起了所有一线教师的诸多思考:到底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课堂上又如何真正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何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如何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时也听了很多同行的阅读教学课,确实发现新课程改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一些课堂真正凸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美,真正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但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里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思考。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以问代讲,主导地位难以体现。课堂上,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去思考、讲说和评议,教师只是一个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评论者,对学生的见解一律赞不绝口地曰:“好”“很好”“继续努力”等等。不能适时收放,不能相机导向,不能就误纠编,不能升格总结,这完全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换。反而是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堂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传授。看似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阅读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因而阅读效果便大打折扣。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应先学后教,自已学完之后再以自己丰富的阅读经验,引领课堂阅读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基础上,更要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讲解、精要点评、指导练习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过分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冲淡了阅读的核心内容
大多老师备课时,都把大量的心思放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程内容,不管什么课文,首先都要设计情景导入,那怕是生搬硬套也在所不惜。还有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本来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现在却被贴上“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提特提,好像课堂上没讨论就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一样,每节课都少不了展示“讨论”这一风景。不少讨论,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看起来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则只是为了场面好看而已。因为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是讨论学习最有效,有些课文只会越讨论越让学生读不懂。另外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用多媒体教学,都要设计一些图片,安排一些音乐,以预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就有可能扼杀许多的自然生成,甚或因生成又离开了自己的预设,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节奏。当然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直观性、高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课件的滥用也给语文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学生的书写能力急剧下降,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课改不仅是形式的革新,内容其实更为重要。
三、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大都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致使学生文言文阅读走马观花,低分低能。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已接近一半的比例,高考中文言文的分值也在逐渐增大,所以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便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一些老师教文言文有点类似于现代文教学,只求了解大意,整体感知,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忽视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其实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读懂,所以结合课文例句,归纳整理文言实词、虚词,熟读并把握文言词法、句法,这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反复朗读,直至大量背诵,是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的重要途径,否则依靠现代文的教读方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无异于纸上谈兵。
总之,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课程改革毕竟是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尝试,它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经验,所以我们仍要抱着极大的改革热情,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全身心地打好新课程改革这场世纪之仗。
★作者简介:王军旺,甘肃省正宁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