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 追问 行动
2008-12-18张永锋刘春霞
张永锋 刘春霞
【摘要】本文单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学生课后阅读和写作的情况来勾勒语文教学的现状,并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从评价机制、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的角度做一粗浅的分析,进而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六、七年了,高中部分课程的新课标的颁布也有两年多。新课标就新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的组成模块与实践、评价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指导性很强的意见。广大从教人员学习新课标也有了一段时间,课改的现状如何呢?有专家说课程改革还没有进入“核心地带”,具体而言有三点: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公开课进行摸索实践;班级建设没有实质性突破;学校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在这个背景上审视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上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人撰文大声疾呼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这话是否公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引发的那场争论,参与的人员中高校的教授、中学一线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之多,研究的深度之大,论著之多让人惊叹,有一个大家基本上认同的看法:语文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那么,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又如何?
一、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界定为“对话”,这个对话大致有三个方面: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把教师的角色界定为这场对话平等中的首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可我们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教师、学生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不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和搬运工。具体表现有三点:教师备课不是基于对教情和学情的了解,而是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教案和结论,对教材缺乏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与把握,所以教案的针对性、指导作用不大;第二,课堂教学打的旗号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实际上惟恐把教材讲解得不全面、不透彻,课堂上及课后设计的练习题目只关注了考试考查的试卷类型、结构及命题模式,并不考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也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及个体的差异,只注重训练的力度而忽视了效度;第三,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合作流于形式。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并不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组织答案,就急忙把答案告诉给学生,似乎担心学生思考浪费了时间,又害怕课堂冷场。有时候个别活跃的学生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话语权,他们无论怎样说,其他同学随声附和,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讨论的时候,没有指定学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学生们不会吸收别人的精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是吵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上的常态课。上公开课的时候,看起来准备得很充分,实际上制作的课件不能够删繁就简、突出中心、为我所用,而生搬硬套现成的课件,操作过程中或者闪电式操作,或者多媒体成了累赘和摆设,课件的演示与内容的讲解不能够同步进行,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好唱独角戏,讲解、提问、演示……
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感悟与品读,只满足了视觉与听觉的快感,不能够效地思考问题。课后作业照搬现成的结论,没有思考和练习的过程,把《教材详解》、《教材全解》之类的书捧为圣经,并不为扩大自己的阅读量,积累相关的知识、资料,只为了完成作业。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思维处于僵化、空白的状态,思维过程和方向大多是单一的、顺向的,而不是逆向的、发散的;思维方法是由结论到现象的演绎式,而不是由现象到结论的归纳式,只会模仿、记忆,而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基础。考试过程中有标准答案的客观性题目得分较高;探究性、创造性的题目或空白,或废话连篇。在这种机械的训练和考试的压迫中,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和时间,再加上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不能够对学生开放,家长的智力投资急功近利:其他的家教、辅导、电子词典家长会慷慨地买,很少有人让孩子读有品位的书籍,甚至有的人粗暴干涉,认为孩子读书是无所作为,所以我们发的《语文读本》成了他们冠冕堂皇的摆设,一学期完了,书还是新的。阅读量不够,写作的能力也不强,尤其是应用类文体能够掌握的人不多,大部分学生不会写申请书,搞一项实验拿不出一份成熟的实验方案,组织一次活动找不到几个普通话流利的学生担任某种角色……这种缺乏科学,没有系统的语文教学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生活体验、文化素养、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其核心是语文能力)是空中楼阁。当然,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只从评价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几个方面做出分析。
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现状的成因
首先,没有形成科学且操作性强的课改评价机制。“考试“这根指挥棒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发挥效应。评价学校、学生、教师的主要指标还是分数,教师的“教”不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而是跟着考试转,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是定位在学生考试的成绩上。上级的评价机制不变,教师的学生观、质量观仍旧错位,导致很难有教育思想及教学行为的实质性转变和突破。
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堪忧。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要求很高,要有新颖超前的观念,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还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及人文情怀,如对学科性质及功能的理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尊重、爱护等,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教学技能与艺术。可是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走出学校门后,很少潜心研究国学经典,基本不涉猎现当代科学、文化著作,语文教育学之类的书也很少看,心浮气躁,积淀薄弱,底气不足;不善于思考、总结。仅为评定职称才写论文,平时写的总结不能够实事求是,查漏补缺都是陈词滥调,失却了专业发展的锐气。文学素养不强,读诗作文的少,吸收的东西少,没有了灵气。继续教育仅限于学历的提高,课程只求合格,不图精深。再加上经济的、工作环境的、个人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使教师们的专业发展缺乏后劲和动力。教师的教学专业和教育专业不能够发展,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和基础。
再次,学生的学习心理扭曲,态度浮躁。近年来,学生的高考压力相对减弱,但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并不小。所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忽视需要靠长期的积累、感悟和训练才能收效的科目,如语文;多投资于制约成绩的薄弱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听课马马虎虎,记笔记粗枝大叶,背课文敷衍了事,书写潦潦草草,作文不深入审题、不精心选择材料、不仔细推敲修改……这三方面因素导致语文教学的现状差强人意。可是语文学科无论对一个人的个体发展还是在一所学校的引领作用却都是不可忽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还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改变这个现状。
三、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与对策
第一,要从职称评定的体制上进一步完善,要让教师有专业成就感。否则人到中年,只评定了一个高级教师就无所追求了。不思进取,不图上进,能力平庸,没有思想、缺乏后劲,教师专业发展上进入了困境与高原。
第二,学校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要突出对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具体深入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突出学科前沿理论的学习、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传统的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比如拜师结对、导师制、发挥备课组的学科建设功能等,还要注重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研究,尤其年轻教师更要学习和研究,潜心钻研别人的教案和课堂教学,模仿别人的成功的经验,促进自己的发展。备课组要进行“共享式”备课,“专题式”评课,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大家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反复讨论、说课,发现问题,研究解决。
第三,语文教师自身要读书、学习。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把培训当做专业生存发展的手段,把学习当做一种生存的方式。克服自己的浮躁气、功利心,通过读好书、好读书增强自身的底气。读专业书,如国学经典、现当代的科学文化论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及科学素养;读相关专业的书,如哲学、史学、美学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人文论》等,为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艺术奠定理论基础。“教,然后知困;学,然后只不足。”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完善自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作者简介:张永锋,甘肃省宁县第二中学教师;刘春霞,甘肃省宁县城关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