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注释商榷
2008-11-28谢政伟
谢政伟
《庄子·逍遥游》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经典篇目,一直颇受读者的青睐。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2004年版)节选了该文,教材编者对其中词语注释大多精确,但是在个别词语的注释上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斟酌。下面,本文试选取其中二则加以探讨,望方家不吝指正。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教材注:[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教材释“扶摇”为“旋风”,这其实代表了很多注本的观点,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即释此“扶摇”为“旋风”,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亦然,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释之曰:“扶摇,风名,一名飚,一种从地面上升的暴风。”《辞源》“扶摇”条“盘旋而上的暴风”义下举《庄子》此句为证,《辞海》“扶摇”条“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义下亦举此证。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若将其中“扶摇”解作风名,则明显与“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语意重复。因为此例实谓大鹏之所以能够“抟扶摇而上”离开北海到南海,是凭借“六月息”(即六月的暴风)的力量,前一句是结果,后一句则是补充说明其原因。假如“扶摇”真指风名,则“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句犹谓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此句既然已经清楚指明大鹏到南海不是依靠自身实力,而是借助旋风的作用,那么“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就明显与此句意思重复,显得多余。可见此处“扶摇”并非风名,应该另有所指。
“扶摇”一词本为风名,《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郭璞注:“暴风从下而上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猋者,《说文》作‘飙,云:‘扶摇风也。”由于飙风具有盘旋而上这一特点,故“扶摇”一词自然可以引申出动词“盘旋而上”义,《汉语大词典》已收此义,例如《淮南子·览冥训》:“若乃至于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陶渊明《联句》:“虽欲腾九万,扶摇竟无力。”范成大《次韵赵正之客中》:“君自扶摇有霄汉,从渠蜩鷃舞蒿莱。”
《庄子·逍遥游》中“扶摇”同样应是这种动词用法,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句法结构来分析,“上”为动词,“抟”“扶摇”属同义连用,犹盘旋义,均作“上”之状语,以形容大鹏“上”之状,因此,此句实谓大鹏盘旋而上,飞上几万里的高空。为表明此非大鹏自身实力使然,作者又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来申说此系六月飙风这一外力作用的结果。
闻一多先生的《庄子内篇校释》(《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也特别谈到了该句:“扶摇即猋之切音,是扶摇者回旋之貌也……《庄》曰‘抟扶摇犹《淮南》曰‘抮抱耳。抟训绞縳,扶摇训回旋,义同,然而言抟复言扶摇者,古人自有复语也。抟与扶摇皆动词作副词用。”较为可信。又如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该诗直接取意于《庄子·逍遥游》,“扶摇直上”义犹“扶摇而上”,“扶摇”非为风名亦尤甚显豁。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据我们了解,“朝菌”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共有三种意义:其一为植物名,指朝生暮死的菌类;其二亦为植物名,指木槿,如《艺文类聚·木部下》引晋潘尼《朝菌赋序》曰:“朝菌者,盖朝华而暮落,世谓之木槿,或谓之日及。”其三为动物名,即指朝蜏这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这三种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语文辞书中都有收录。
通过以上三种意义的探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植物还是虫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朝生暮死、生命短暂。而《庄子·逍遥游》正是反映“朝菌”生命短暂“不知晦朔”,似乎这三种意义都可以与其语意吻合,让人一时难以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注家多将《庄子》中的“朝菌”理解成第一种意义,如晋代郭象注:“朝菌,徐其陨反,司马云:‘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崔云:‘粪上芝。朝生暮死,晦者不及朔,朔者不及晦。”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亦引此说。现今注本亦多倾向于这一种说法,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为“一种生长期很短的菌类植物,朝生暮死,所以叫‘朝菌”;朱东润先生等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之为“朝生暮死的菌”;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同样注释说:“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同样持这种观点。
但若是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以上解释其实不够精确。从句法角度来分析,“朝菌”、“蟪蛄”两句显然属相对成文,无论是“朝菌”一句,还是“蟪蛄”一句,说的都是二者生命短暂这个事实。“蟪蛄”既然是指动物,那么根据古代的行文习惯,“朝菌”一词也应该指动物才是,这样前后两句相对才会工整。而且从文意角度来看,将“朝菌”理解成植物也难以成立,因为“朝菌”既指植物,当无知觉,作者却言“朝菌不知晦朔”,意趣何在?
古代其他一些注家的注释对我们或许有所启发,据了解,《淮南子·道应训》旧本引《庄子》相关语句作:“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秀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汉代高诱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萧统《文选》卷五十四引刘孝标《辨命论》:“朝秀晨终,龟皓千岁,年之殊也。”唐代李善亦注:“《淮南子》曰:‘朝秀不知晦朔。许慎曰:‘朝生暮死虫也,生水上,似蚕蛾。”《庄子》本作“朝菌”,而高诱、李善所见的《淮南子》旧本都引作“朝秀”,是传抄有误还是二者本来就同义呢?
《广雅·释虫》曰:“朝蜏,孳母也。”清代训诂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曰:“蜏,一作‘秀,《庄子·逍遥游篇》‘朝菌不知晦朔,《淮南·道应训》引作‘朝秀……‘菌者‘蜏之转声,《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皆谓虫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对此还有过较为详实的论述:《淮南·道应篇》引此,“朝菌”作“朝秀”(今本《淮南》作“朝菌”,乃后人据《庄子》改之,《文选·辨命论》注及《太平御览·虫豸部六》引《淮南》并作“朝秀”,今据改。《广雅》作“朝蜏”),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据此,则“朝秀”与“蟪蛄”皆虫名也。“朝秀”、“朝菌”语之转也,非谓芝菌,亦非谓木槿也。上文云“之二虫又何知”,谓蜩与学鸠。此云“不知晦朔”,亦必谓朝菌之虫。虫者,微有知之物,故以知不知言之。若草木无知之物,何须言不知乎?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亦云:“王说是也,《广雅》正作‘朝蜏。以其为虫,故字从虫耳。”
如此看来,《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之“菌”应为“蜏”之借字,二者声近而义同。“菌”既然为借字,那么我们在理解“朝菌”一词时自然不应拘其字面望文生义,而应该将其解释成“朝生暮死的虫子”才是。只有如此解释才能切合文义,广大读者在面对不同说法时显然应该择善而从。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学院中文系]